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理論期刊>>《紅旗文稿》>>每期精選

衛建林:相信群眾相信黨是兩條基本原則

——論共產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 

衛建林

2013年10月10日09:13  來源:《紅旗文稿》

  

  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尤其是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此伏彼起、堅忍不拔的歷史創造活動的實踐,推動毛澤東同志1942年4月在《解放日報》改版座談會講話中提出,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這條路線是人民用腳踩出來的。換句話說,這是人民自己的路線,是人民參與的、實現人民利益的路線。這個月的晚幾天,就是黨的七大,毛澤東在政治報告中就提出了那個閃耀著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光輝的著名論斷:“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第十一個年頭,1960年5月,毛澤東在河南鄭州會見來非洲、拉丁美洲、亞洲一些國家的朋友。在審查新聞稿的時候,他刪去“在毛澤東主席領導下”,再次強調:我把唯物史觀的精髓概括為一句話,叫作“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的動力。”過去打仗,靠的是人民。現在建設,靠的還是人民。一切成就都來自人民自己的努力。這是認識中國共產黨的事業,理解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基石。

  群眾路線主要指什麼?毛澤東1943年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寫道:

  “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做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於行動,並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99頁)

  作為認識論,群眾路線反映黨關於人民群眾歷史地位、歷史作用以及黨同群眾關系問題的基本觀點。

  作為政策前提,群眾路線要求黨永遠面對群眾的大多數,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和堅持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包括各進步階級、進步派別、無黨派民主人士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條件下的農村政策、農民政策、俘虜政策,以及區別對待資產階級的政策、和平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政策,在國際上,提出和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支持被壓迫人民、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支持一切社會進步事業,都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乃至世界文明史中的創舉。

  作為道德規范,群眾路線要求共產黨人,為人民的事業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是做官而是成為人民的朋友和勤務員,一切言論行動以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准﹔凡事替人民著想,時刻關注群眾生產、群眾利益、群眾經驗、群眾情緒,切實解決群眾的困難,給群眾看得見的物質利益﹔每到一地,都和群眾打成一片、向群眾學習,隻有代表群眾才能教育群眾,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

  作為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群眾路線包括三個基本環節。首先是“從群眾中來”,眼睛向下,傾聽群眾的意見,通過一切可能的途徑得到群眾真實的意見,虛心學習和了解群眾的經驗、願望和批評,以此作為黨的政策的基礎。接著是“集中起來”——佔有材料、形成概念、抓住本質、加以提煉,確定群眾經驗、願望和批評的總和,形成黨的政策。然后是“回到群眾中去”,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把黨的政策變為群眾的行動、變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在群眾實踐中檢驗其正確或錯誤以及正確或錯誤的程度,再來修正、補充、提高。三個基本環節,都牢牢立足於群眾,一方面不可分割,一方面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

  群眾路線是黨的認識論、政策前提、道德規范,同時也是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工作方法。

  這些有所區別又相互銜接滲透的不同方面,都是群眾路線的組成部分並互為因果,形成完整的思想體系、政治體系、工作體系。

分享到:
(責編:朱書緣、趙晶)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