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陽
學者·語萃
●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豐富發展的重要源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使中國發展進步有著深厚歷史淵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是唯一成功的道路。這是已經被歷史証明了的事實,是已經被事實証明了的歷史。
●我們不僅在謀劃長遠發展時要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記初級階段,把初級階段的意識牢牢扎根於我們的頭腦中、心坎裡。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判斷,是我們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新依據、新動力。
獨特的文化傳統,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
任何一個民族,其發展道路的選擇都離不開其歷史文化傳統。歷史文化傳統不僅是構成一個國家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一個民族選擇發展道路的出發點和基點。馬克思在19世紀80年代致查蘇裡奇的信中談到,“俄國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把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來”時,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俄國存在著可以使用現代生產力的村社。“如果說土地公有制是俄國‘農村公社’的集體公有制的基礎,那麼,它的歷史環境,即它和資本主義生產的同時存在,則為它提供了大規模地進行共同勞動的現成的物質條件。”俄國之所以選擇十月革命的道路,是與其民族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
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則決定了中國人民選擇的必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華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關於未來社會的理想,這些理想成為選擇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沃土。獨特的文化背景使中國人千百年來一直孜孜以求“天下大同”的理想社會。“大同”就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終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中國人在近代一遇到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就倍感親切。19世紀末,馬克思主義剛剛傳入中國,當時人們把它當作“均平治世”的學說。早期的《共產黨宣言》譯本中“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就翻譯成“四海之內皆兄弟”。戊戌變法失敗后,很多流亡日本的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受日本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都傾向於社會主義學說。梁啟超斷言:這種“欲奪富人以均貧民”的革命潮流,“必將磅礡於二十世紀也明矣”。磅礡於二十世紀中國的社會主義最終走向了具有光明前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民族的遠大理想隻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
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這種精神追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強大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 “五個歷來”:歷來注重以民為本,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國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於人”,強調要利民、裕民、養民、惠民,這為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堅持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了文化基礎﹔歷來注重自強不息,不斷革故鼎新,《周易大傳》中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歷來注重社會和諧,強調團結互助﹔歷來注重親仁善鄰,講求和睦相處﹔歷來注重誠信,講求“人無信不立”。《論語》中談及子貢問孔子如何處理政事。孔子說:“使糧食充足,使軍隊強大,使百姓有信用。”子貢說:“如果不得已去掉一項,三者之中應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隊。”子貢又說:“如果不得已要再去掉一項,應去掉誰?”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誰也免不了一死,人不講信用就不能立足”。講誠信、講道義是我們國家重要的歷史特點,也是我們的文化軟實力。這五個歷來注重已經轉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強調的以人為本、與時俱進、改革創新、走和平發展道路、建設和諧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
可以說,基於深厚偉力的民族化形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深植根於我們整個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之中,必然是彰顯民族文化風格,體現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智慧、中國氣派的。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8·19重要講話精神 · 辛向陽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