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程萬泉:對當前質疑經濟領域幾個問題的分析

2013年09月04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當前,社會上一些言論對改革開放存有疑惑。透過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洞察社會歷史的現狀及其走向,需要我們認真分析,提高抵御錯誤思想的強大定力。

“中國已有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還要不要引進外資”

筆者多次在有關會議上聽到這樣的說法:“中國外匯儲備已達3萬多億美元,購買美國國債年利率隻有3%左右,而外資企業在中國賺取利潤遠遠高於美國國債的利率,因此我們已經不需要再引進外資了。”

分析這個問題,需要一些經濟學常識。一是要分清資金和資本的區別,資金一般就是指貨幣,而資本裡面有資金,還有產品、技術、管理經驗、品牌、發展理念以及市場等等。改革開放中提出的吸引外資,主要指吸引外國的資本。這些資本進來,不僅帶來了產品和技術,還帶來了市場。以市場和品牌為例,消費者在長期的消費過程中,會對某種品牌的產品逐漸形成一定的消費習慣和對品牌的認可。最通俗的如王致和臭豆腐,它用資本擴大生產,消費者就會給予認可,而另外一家開廠生產臭豆腐,消費者很可能就不買賬。同樣,我們引進外資生產的產品再出口海外,國外一些消費者就認可,這就是品牌和市場規律。

二是要分清我國外匯儲備和財政收入兩種資金性質的區別。財政收入是以國家稅收為主要來源,其用途可以很多,如經濟建設支出、基本建設支出、民生福利支出、國防支出以及行政管理支出等等。外匯儲備形成主要是由國家中央銀行投放該國的法定貨幣,購入外匯形成外匯儲備,我國就屬於這種情況。也就是說,在我國外匯管理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上,一邊是人民幣負債,另一邊與其相對應的是外匯資產。這種方式形成的外匯儲備,嚴格地講是一種負債,隻能用於保証外匯資產的保值增值,以備債權方的兌付,一般不能隨便動用於建廠辦企業。有的國家由政府發債購買外匯形成的外匯儲備,由於對應的是財政債務,也不能隨便使用。還有的國家,如挪威有小部分外匯,由挪威央行使用石油稅收等財政收入購買外匯,每月轉移一次到政府的養老基金進行投資,其大部分外匯儲備主要用於外匯市場干預和執行貨幣政策。

因此,以我國現有的外匯儲備來反對開放、反對吸引外資的言論明顯是錯誤的。

“吸引外資是否會危及我國的經濟安全”

質疑吸引外資的又一種說法:“全國28個產業有25個被外資控制,危及國家的經濟安全。”分析這個問題,首先要說明一點,我國的產業分類主要有:國家統計局的分類,將全國產業共分為三大類39個行業,這是國家標准。還有我國工業管理部門的分類,為了便於管理將全國產業分為四大類12個行業。國務院2009年制定的振興10大產業規劃,主要是按照工業管理部門的分類。因此,“全國28個產業”的分類法,不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不是中國的產業分類。

我國有關部門曾對我國吸引外資較充分的產業和領域進行過認真地調查,結論是沒有哪一個行業危及到國家安全,也沒有哪一個引進的外資在其行業內形成壟斷,並且恰恰是引進的外資促進了這些產業集中度和競爭力的提高。吸引外資較充分的領域,正是技術管理模式較先進、市場競爭較成熟的領域。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吸引外資的存量僅1萬多億美元,如果按人均吸引外資的水平,僅為全世界平均水平的1/3,是美國的1/10。美國一個國家吸收海外直接投資佔全世界對外投資量,在上世紀90年代是26%,現在大約是18%。也就是說,目前美國一個國家吸引的外資,就幾乎佔了全世界對外投資的1/5。然而,美國對此並不滿足。2011年6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公開表示:“商業投資不論來自本地還是外國,都是美國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的重要動力,我國政府將致力增強美國對全球資本流動的競爭力”。並且隨即發布總統令,宣布成立一個橫跨聯邦政府23個部門的招商引資工作機構——“選擇美國”辦公室。奧巴馬稱“選擇美國”行動是代表整個國家的。而我國吸引的外資人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有些人就喊多了,豈不怪哉。

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