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程萬泉:對當前質疑經濟領域幾個問題的分析

2013年09月04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我們開放市場是否換來技術”

一些對改革開放質疑的人認為,我們開放了市場,卻沒有換來技術,因此開放沒有必要。

對此,首先要說明,對於“市場換技術”的提法,筆者沒有在我國有關引進外資的正式文件中看到過。外商來中國投資的企業對其核心技術是極其保密、嚴加防范的。但是,隨著合資合作的不斷深入,以及我國自主研發能力的提高,外商也逐步放鬆了對一些技術的壟斷。如我國目前在彩電、冰箱、電腦、手機等方面的產品和質量,與改革開放前就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發展,除了社會穩定外,還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資本積累的速度,二是技術進步的程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瑟·劉易斯認為,經濟發展的最核心問題是加快資本積累。一個國家的國民收入中用於儲蓄和投資的部分要大幅度增加,國民收入不能都消費掉。目前歐洲因消費和福利開支過高已造成了經濟增長停滯。世行在非洲嘗試了所有增長模式,效果大多不明顯,主要原因是儲蓄過低。另外,要確保資本積累的過程中伴隨足夠的技術進步。蘇聯時期的資本積累很快,積累率高但經濟沒有很好發展,主要技術沒有取得進步,資本邊際回報遞減,增長變得不可持續。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資本積累加快,伴隨著技術進步,這些很大程度依靠貿易和外國在華投資實現。吸收和消化外國技術,並逐步實現技術的升級和本土化,是中國技術進步的重要方式。

資本積累是否伴隨著技術進步,有一個重要指標即“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全要素生產率”是指產出增長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長率的部分,也就是總產量中依靠技術進步、專業化和結構調整等非要素投入的增產部分,在計算上是除去勞動、資本等要素投入后的“余值”。我國在改革開放后,資本高速積累期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大概每年平均在3%—4%,對我國GDP增長的貢獻平均在35%—40%。資本積累過程中市場開發、競爭、貿易擴張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是改革開放以來技術進步的主要來源。我國正是通過對外開放,為國內企業引進了先進產品和技術,促進了我國先進企業制度的發展,推動了我國現代制造業大發展,促進了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和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

正是通過改革開放,我國以貿易和吸引外資、在華直接投資的途徑,吸引和消化外國技術,並逐步實現了技術的升級和本土化。

我們國家對改革開放,引進外資有明確的態度,對於依法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視為中國企業的一部分,是混合所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形式之一。這種所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0年,習近平同志在世界投資論壇上強調:“中國過去、現在、將來都把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作為對內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對外堅持和平發展、合作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

當年,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通信業較早地引進國外資金和設備,也曾被一些人稱為“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如今,中國的通信業在移動通信領域繼歐美的通信標准之后,也誕生了被世界承認的國際標准。2011年,我國的通信企業“華為”在電信設備供應領域的銷售收入僅次於“愛立信”,躍居世界第二﹔海外銷售佔比達到75%﹔產品和解決方案應用於全球100多個國家,服務全球運營商50強中的45家,涉及世界1/3人口﹔提交國際專利合約申請量達1831項,名列第三,而長期居於霸主地位的美國“高通”則下跌到第六。這也許就是對我國引進外資最好的詮釋。

(作者為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3年09月04日 14 版)

上一頁
(責編:姜萍萍、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