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有“針對性” 體現公正司法
專家解讀中央政法委首個防止冤假錯案指導意見
2013年08月13日17:37   來源:新華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有“針對性” 體現公正司法——專家解讀中央政法委首個防止冤假錯案指導意見

隨著浙江張氏叔侄冤案等幾起案件的曝光和糾正,社會各界呼吁防范冤假錯案、加強司法公正的聲音再度高漲。近日,針對司法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中央政法委出台首個防止冤假錯案指導意見。

有關專家認為,這個指導意見“針對性”強,體現了“絕不冤枉一個好人”的公正司法。

全程同步錄音、錄像:嚴防刑訊逼供

指導意見強調,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羈押后,訊問應當在看守所訊問室進行並全程同步錄音或者錄像。偵查機關移交案件時,應當移交証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全部証據。

“雖然指導意見指出是‘重申性規定’,但類似提法十分具有針對性。”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院長趙秉志說。

“這是新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增加的內容,總結了多年來冤假錯案發生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刑訊逼供。”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衛東認為,除了在看守所外,在送看守所前還有提外審。隻有真正“全面”“全程”推行同步錄音錄像,才能較好地解決刑訊逼供問題。

堅持疑罪從無:嚴防判決“留有余地”

指導意見強調,對於定罪証據不足的案件,應當堅持疑罪從無原則,依法宣告被告人無罪,不能降格作出“留有余地”的判決。

陳衛東指出,“留有余地”實際上就是疑罪從有。指導意見要求堅持疑罪從無,體現了對公民人權的極大保護。這一規定來之不易,是用政法工作幾十年來的經驗和教訓換來的。

浙江張氏叔侄強奸冤案糾正后,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撰文稱,“因為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干預和壓力,法院對這類案件能夠堅持作出留有余地的判決,已屬不易。”他也表示,這種留有余地的判決,不僅嚴重違背罪刑法定、程序公正原則,而且經不起事實與法律的檢驗,最終將會使法院陷入十分被動的地位。

陳衛東認為,指導意見對“疑罪從無”的強化,說明中國刑事司法領域的人士正在反思,也昭示著中國刑事司法在貫徹疑罪從無方面必將有大的變化。

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黃京平認為,防止冤假錯案,就必須接受這樣的事實:寧可漏捕、漏訴、漏判,也絕不能錯捕、錯訴、錯判。唯此,才能堅守住現代法治的底線,才能切實落實罪刑法定原則和無罪推定原則。

無法回避的是,貫徹疑罪從無原則往往會給司法機關帶來巨大壓力。趙秉志認為,審判機關可以通過尋求其他方式來減輕壓力,但不能以放棄疑罪從無原則為代價,不能讓疑罪從無的裁判底線失守。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