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文化消費:如何走出價高質低的怪圈
——《中國居民文化消費與需求調查報告》解讀
2013年08月02日13:56   來源:檢察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文化消費:如何走出價高質低的怪圈

價格偏高,質量偏低,居民表示“不滿意”

從數量上看,相對於其他行業,近年來文化產品的增幅不大。據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2010年全國總人口比2009年增加0.0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1%,而圖書出版總印數僅增長2%,電視節目制作時間僅增長3%,文化產品的增長速度遠遠落后於社會經濟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尤為明顯。另外,文化產品價格偏高,質量偏低,公共文化產品稀缺。

調查發現,人們普遍認為書的價格在20元至30元之間,演出或電影票價在30元至80元之間可以接受,然而實際的書價、演出或電影票價遠高於此。

“居民對文化產品的心理價位應該是合理的,心理價位與居民的收入水平有著直接聯系。”中國居民文化消費與需求調查課題組成員、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石慧璽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21810元,月均可支配收入為1817.5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6977元,月均收入僅為581元,如果買一本書需要50元以上,看一場演出需要支付數百元,居民是不願意去消費的。

另一個值得重視的調查結果是,居民對網絡、電視、紙質媒體質量都不滿意,從總體滿意度來看,居民對網絡的滿意度最高,電視其次,紙質媒體最低。

“對三大媒體質量都不滿意這一點超出了我們的預料。”中國居民文化消費與需求調查課題組負責人、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所長白國慶對本報記者這樣說。他還詳細分析了居民不滿意的原因。居民對網絡的優勢是充分肯定的,但是對其質量的不滿意也表現得比較強烈,首先是認為由於監管不力而導致網絡游戲存在嚴重的黃色、暴力、惡俗等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產品;其次是認為一些言論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危害;再次是網絡存在嚴重的侵權問題。對電視媒體的不滿意處主要為:電視媒體垃圾廣告的播放比例高;內容真實性不夠;思想內涵不深;形式單一,趣味性不強。而對紙質媒體不滿意的原因在於內容缺乏真實性,思想內涵缺乏深度,形式單一缺乏趣味性,對工作和生活用處不大。

國家在對文化產品制作的監管上,頒布了《電影管理條例》、《廣播電視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在這些文件裡,一般規定了文化產品不能涉及的內容,比如《電影管理條例》中就嚴格規定電影禁止載有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以及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等內容。

“國家對文化產品制作方面的監管一直非常重視,特別是我國的文化產品自加入世貿組織之后,由於政策的鼓勵有了長足發展。但是現有的各項管理條例缺乏應有的法律公正性與嚴格確定性,導致了目前文化產品在許多方面還沒有達到應該有的標准。”白國慶提到,由於缺乏嚴格的內容審查制和科學的分級制等機制約束,中國電影以及網絡文化等產品制作中侵害他人的知識產權,如盜用音樂、抄襲小說中的情節等行為屢見不鮮。這種種現象,不但對社會造成了不利的影響,而且也嚴重阻礙了文化產品產業的發展。

那麼,什麼才是“高質量”的文化產品?電影、電視、出版等各界都沒有定論。石慧璽認為,“是否屬於高質量,我覺得還是由居民說了算。如果居民對文化產品表示滿意,願意花錢去買書、看戲、使用公共文化設施,那麼應該算達到了高質量。”白國慶表示,廣大文化工作者如果可以既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又積極汲取世界其他優秀文化成果,創作更多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文化產品,那麼這些文化產品應該具有高質量。

期望值高,參與度低,文化消費可用時間少

居民的文化消費受經濟能力的制約,它取決於三個要素:文化消費支出水平,受教育程度和休閑時間。文化的經濟特性決定了文化消費活動是一個經濟運動的過程。文化消費活動受市場經濟價值規律作用,文化消費總量和結構受消費大眾的收入水平及其收入分配制約,而我國市場機制尚未成熟,人均GDP水平不高,地區經濟發展,社會保障不健全價格結構不合理……因此,我國居民的文化消費還處於發育階段。

調查顯示,文化消費能力偏低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文化消費支出偏低,63%的居民每月的文化消費支出為50元至300元,其中30%的居民為51元至100元,33%的居民為101元至300元;二是居民文化消費預期偏低,對於未來文化消費支出,60.40%的居民隻願意拿出家庭收入的5%以下,文化消費預期乏力;三是居民文化休閑時間偏少。

文化消費低與經濟發展狀況有關。“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了一種矛盾,即在農村、經濟欠發達地區,居民對文化消費的期望值反而很高,比一線二線城市都要高。然而,期望值高卻參與度低。”石慧璽認為這種現象應該引起相關部門反思,好的文化政策、文化產品是否落地,提供的文化消費是否與居民的需求相符?現實中最怕出現的狀況是表面文章和一刀切地提供文化產品,比如有的圖書館建好了卻沒有什麼書,送文化下鄉表演的節目不符合居民的喜好,等等。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