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使廣大群眾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得到更多實惠
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對話錄
2013年07月25日13: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不能用回歸政府包攬的體制解決民生問題,也不能不顧成本建立脫離實際的體制——

解決民生問題須靠體制創新

主持人:我們現在遇到的民生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也是體制轉變中的問題,因而十分錯綜復雜。

高書生:是這樣的。在這種情況下,就很難靠原有的體制解決民生問題。即使原有的體制能解決某些民生問題,也要根據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完善。以社會保障為例,過去我國實行的是城鄉分割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開放后,出現了介於城鄉之間的特殊群體,如鄉鎮企業職工、農民工等。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不僅存量大,而且每年的增量也很大。這就要求我們改革和創新社會保障體制。

主持人:看來,解決好民生問題必須依靠體制創新。那麼,應著力進行哪些方面的體制創新呢?

高書生:應著力進行體制的組合創新。每個人一生都要經歷上學、就業、退休等階段,都會遇到教育、住房、醫療等問題,不同的只是不同階段面對的問題有所不同。當前,人民群眾反映較為突出的上學難、看病難、住房貴等問題,涉及的是多種體制問題。民生問題的綜合性,決定了我們在解決民生問題時,不可能隻靠一種手段或一種體制,而應當進行體制組合創新。

主持人:在這種組合式的體制創新中,應注意把握什麼問題?

高書生:首先,應界定市場和政府的責任。解決民生問題,需要依靠市場和政府的雙重力量。現在有一種傾向,就是用回歸政府包攬的體制去解決民生問題。比如,為解決就業問題,政府就該花錢去買崗位。普遍這麼做,見效可能很快,但恐怕不會持久。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無論解決經濟問題,還是解決社會問題,都應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在民生問題中,哪些能依靠市場機制解決,哪些必須由政府來解決,需要研究界定。以解決就業難為例,從根本上講有賴於市場就業機制的完善。但對於特定人群,對於市場競爭中的弱者,政府可以在不損害市場機制的前提下予以救助,如對吸納特定人群就業的企業給予補貼或稅收優惠等。

其次,應走低成本的體制創新之路。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為解決民生問題,增加財政投入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體制具有長期性,高成本建立起來的體制,勢必要以高成本維持其運轉。因此,增加財政投入很重要,轉變投入思路也很重要。例如,在解決公共衛生服務問題方面,從投向上看至少有三個重點:一是公共衛生或者叫預防保健﹔二是低收入者的醫療補助﹔三是醫療衛生機構的基礎設施及設備的購置和更新。這三個投向都符合公共財政的理念,也是政府責無旁貸的義務。接下來的關鍵問題就是怎麼投?過去的做法是,財政出錢養機構、養人員。實踐已經証明,這並不是一個好辦法。現在,除了國有單位,私人診所、中外合作醫療機構、外資醫療機構等都是醫療衛生服務的提供者,也是滿足老百姓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重要力量。在這樣的條件下,應通過引入競爭機制,實現醫療衛生資源的有效動員和合理配置,讓老百姓有選擇權,讓醫療衛生服務者有提高服務質量的壓力和動力,進而促進這類民生問題的妥善解決。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者文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