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新四化”同步發展蘊含重要機遇——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 
記者 張怡恬
2013年07月25日15: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記者:“新四化”同步發展的標志是什麼?

劉世錦:強調“新四化”同步發展,著眼的是“新四化”之間的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從而形成新的發展合力。

一是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由於互聯網發展而激增的數據信息,也就是所謂“大數據”,正在成為與勞動力、土地、資金並列的一種基本生產要素。而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正在給傳統的生產、流通、消費流程帶來革命性變化。我們在工業化上是后來者,但在信息化上與發達國家距離不大,完全可以在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上大有作為。

二是城鎮化與工業化相互協調,進城務工的農民能夠在城裡安居樂業。現代工業和現代城鎮發展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具有集聚效應,有利於專業化分工協作、形成規模經濟和提高生產率。我國城鎮化率雖然已經超過50%,但與工業化相比仍然滯后,而且質量不高。目前城市常住人口中,將近20%的人還沒有城市戶口,不能享受與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務。城鎮化滯后於工業化,上面提到的集聚效應和生產率提高潛力就會大打折扣,同時城市也會出現新的“二元結構”,導致社會不穩定。加快城鎮化進程,不能理解為僅僅是圈地蓋樓的造城運動,更為重要、難度更大的是人的城鎮化、現代化,其實質正如十八大報告所提出的,是實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

三是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平衡發展,農業生產部門的生產率趨近於非農產業。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就是用現代產業的生產、流通方式組織農業生產,包括使用機器設備、發展專業化分工等。隨著農業生產率和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民的生活方式也會逐步城鎮化、現代化。未來留在農業的農民與城鎮居民的區別主要是職業不同。

記者:推動“新四化”同步發展應從哪裡突破?

劉世錦:“新四化”同步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背后則是諸多體制和政策上的問題。必須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就要選准突破口。土地制度改革很可能是一個重要突破口。這項改革搞好了,有利於維護農民權益、優化城鄉資源配置、降低城鎮化成本,從長期看也有利於穩定政府收入,從而為“新四化”同步發展創造多方面的有利條件。

(《人民日報》2013年3月24日觀察版) 

(責編:方蕊娟、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者文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