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戰略研究的新突破——訪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
記者 張怡恬
2013年07月25日14: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訪“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戰略研究”項目負責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

記者:當前,我國社會保障發展面臨著資金瓶頸、地區差距、人口老齡化、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就業形式多樣化等諸多挑戰。在這些挑戰當中,最嚴峻的是資金問題。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較大影響、財政增支減收壓力增大的情況下,社會保障發展如何突破資金瓶頸?

鄭功成:幾年前,我曾提出資金問題是個偽命題,因為社保資金是否充足取決於制度設計與籌資機制。項目研究結果表明,如果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國統籌並不斷擴大覆蓋面,30年內不會出現收不抵支的現象,30年后也不必擔憂,因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作為戰略性儲備,以及統賬結合模式下個人賬戶的逐漸做實,已經為應對養老金支付高峰做了相應准備。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我國加大了社會保障投入,有人擔心這樣的投入水平能否持續。但實際上,目前無論是全口徑社會保障支出(包括財政性社會保障支出、社會保障基金支出及福利服務支出、補充保障支出等)佔GDP的比重,還是現口徑的財政性社會保障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重,我國同國際一般水平相比都明顯偏低。即使沒有國際金融危機,加大社會保障投入也是必然選擇。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加大社會保障投入,還會起到平抑經濟波動、擴大消費和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一舉多得。所以說,制約我國社會保障發展的問題主要是制度建設落后,而不是資金問題。當然,加強對社會保障制度的財力保障十分必要。一方面,應逐步提高公共投入比重,主要包括財政性社會保障投入有較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險基金隨著制度覆蓋面的擴大與收入統計的規范而持續增長,通過發行彩票等方式籌集的公益金等穩定增長﹔另一方面,應充分調動社會資源,主要是大力發展慈善公益事業和各種補充保險,引導各界積極捐獻,提供志願服務。這方面的潛力巨大。

記者:項目核心成果報告中反復提到社會保障制度的中國模式,對此應如何理解?

鄭功成:從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在各國的發展實踐來看,它必然要受所在國家經濟、政治、社會乃至歷史文化傳統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世界上並不存在公認的最佳社會保障制度模式。所謂合理的社會保障模式,其實是與所在國家所處時代和國情特征相適應的制度安排。比如,德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秉承了德國一直以來的社會自治傳統,體現了權利與義務相結合等特色﹔英國首創的福利國家模式,與國家發達程度、工黨的政治宗旨及社會發展要求緊密相關﹔美國選擇的是有別於德國、英國的重視市場作用的混合型制度安排,這與美國作為移民國家崇尚個人自由與個人負責有內在關系﹔等等。這些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有許多共性,但也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它們雖然也面臨一些挑戰並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加以調整,但這些調整都是符合各自國情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可見,理性的社會保障制度安排,必然是既要遵循制度發展規律,也要考慮和符合本國國情。

有鑒於此,中國社會保障發展之路,既需要充分吸收發達國家的經驗,又不可能是他國模式的翻版,而必須建設符合國情的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模式。這一制度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從制度整體設計看,要體現國家統一與地區特色相結合﹔從尊重文化傳統的角度看,要與家庭保障、單位保障、親友鄰居互助等有機結合﹔從運行機制設計看,要與我國的法制系統、監督系統、管理系統與實施系統相協調﹔從財力保障機制設計看,要與龐大的國有資產與公有土地制度相適應﹔從責任分擔機制設計看,政府承擔基本保障的主導責任,責任重心在於財政責任與監督管理,而受保障者也應承擔相應責任,同時落實個人、企業、社會等責任主體之間的責任分擔機制。

記者:項目核心成果勾勒出了我國社會保障發展戰略藍圖。下一步的研究重點是什麼?

鄭功成:項目的核心成果包括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戰略總報告和有關養老保險、醫療保障、社會救助三個分報告,都已體現在《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中。書中還提出了未來40年邁向中國特色福利社會的遠景目標和三步走戰略。下一階段,將針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以及各主要社會保障項目的制度設計與發展方案進行研究,力爭為我國社會保障發展提供更為全面的理論支持。

(原載人民日報2009年7月24日理論版) 

(責編:方蕊娟、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者文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