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五四運動:近代中國發展的新起點——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耿雲志
記者 葉帆
2013年07月23日15: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90年前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也是一場偉大的促進思想解放的新文化運動,樹立起一座推動中國歷史進步的豐碑。在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之際,記者就如何認識五四運動的歷史作用這一問題,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耿雲志。

記者: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救亡圖存,中國人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英勇卓絕的斗爭。在不斷的斗爭過程中,中華民族也日益覺醒。五四運動是否可以看成是中華民族覺醒的新開端?

耿雲志:五四運動正是中華民族覺醒的新開端。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從清末開始形成的。那時,由於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壓迫,中華民族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為圖自救,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被激活起來。但在五四運動前,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帶有明顯的被動性。只是在被侵略、被壓迫到不得已的情況下,民族意識才有所覺醒,並採取自衛的行動。五四運動使中國人的民族覺醒進入新階段。從1917年中國加入對德、奧兩國的戰爭時起,中國人開始主動地參與國際事務,主動地為爭取民族利益而斗爭。由此,中國在戰后得以參加在巴黎舉行的和平會議,有機會在涉及中國權益的問題上說出中國人自己的意見,而且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完全聽從列強的擺布。中國人拒絕在損害中國主權的和約上簽字,為后來爭取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而進行的斗爭留下了充分的合法性空間。在五四運動中覺醒起來的民族意識,已不再僅僅局限於自己一個國家的范圍。由於中國人主動參與世界事務,增加了對世界的了解,認識到世界各被侵略、被壓迫民族歷史命運的共同性。從此,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斗爭便與世界一切被侵略、被壓迫民族的斗爭緊密聯系在一起。

記者:五四運動是以一批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加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運動。這場運動對於中國革命而言具有什麼樣的重要意義?

耿雲志:五四運動開啟了中國政治革命的新階段,成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五四運動的爆發,是同早幾年就發起的新文化運動有直接關系的。一大批受過新文化運動洗禮的青年學生們,躍躍欲試地要把從他們老師那裡學到的新思想付諸行動。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極大地刺激了他們,於是首先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北京的學生們起來示威游行,隨后全國各地的學生陸續加入到抗議的行列。再接著,工商業者、工人、店員、學徒乃至一些鄉村的農民也都參加到這場空前的愛國運動中來。廣大群眾的奮起,立即把一場文化運動推進到政治運動的軌道上來,新的政治革命高潮來到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發生在俄國的十月革命給人以突出的印象。而在五四運動后,蘇俄政府宣布放棄沙皇時代強加給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權利,使長期以來苦苦尋求自救出路的中國人眼前一亮。於是,許許多多熱血青年紛紛以俄國布爾什維克為榜樣,以他們所遵循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中國共產黨就在這樣的新形勢下應運而生。五四運動以后,孫中山吸收了來自蘇俄的組黨和動員群眾的一些觀念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加上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推動,孫中山著手改組國民黨,使之獲得新的生機和活力。

五四運動最核心的口號是“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外爭主權就是反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壓迫,內除國賊是要鏟除國內反動軍閥及其所操控的政府官吏。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軍閥統治集團是人民求解放的主要敵人。所以,在新誕生的中國共產黨的綱領中,在改組后的中國國民黨的宣言中,都明確地把反對帝國主義和國內軍閥統治集團列為自己革命的主要目標。正因為在這個重大問題上國共兩黨有了共識,才為兩黨的合作創造了共同基礎。1924年國共合作實現,立即引導中國革命進入高潮,並很快結束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責編:方蕊娟、朱書緣)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者文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