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檔案在國家文化建設中具有特殊作用
記者:明清檔案的開發利用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胡旺林:明清檔案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自1925年特設專門管理機構之后,即由昔日皇家秘檔轉為國家文化遺產。從那時開始,明清檔案事業歷經80多年風雨滄桑,其保管和開發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25年—1948年),老一輩檔案工作者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精心保護,為躲避日本侵華戰火將檔案南遷西運,並拓荒式地整理出版了一批珍貴檔案。第二階段(1949年—1978年),新中國成立后明清檔案保管漸為有序,且有大量出版利用。“文革”結束后,迅速恢復和發展。第三階段(1979年至今),伴隨改革開放,明清檔案的保管整理和開發利用工作呈現全面發展的局面,其珍貴價值越來越彰顯出來。
記者:那麼,明清檔案在現今國家文化建設中都發揮了哪些特殊作用?
胡旺林:明清檔案為國家建設和社會文化事業全方位服務,其多重文化價值主要表現為:
其一,明清檔案成為國家資治的佐証。明清檔案在許多方面直接服務於國家中心大事,在諸如中外劃界談判、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的歷史憑証作用。2011年,為配合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我們推出共計80冊的大型檔案文獻《清宮辛亥革命檔案匯編》,首次全面系統地公布了晚清宮廷所藏辛亥革命檔案,產生了廣泛影響。
其二,明清檔案成為學術研究的金礦。明清檔案各類專題史料的編纂出版已達200多部,有1800多冊,約5億字,大大拓寬了明清史的研究領域。國家清史編纂工程啟動后,我館系統提供數字化檔案300多萬件,為清史編纂奠定了厚實的資料基礎,成為這一國家文化工程的基石。大量滿文、蒙文等少數民族文字檔案的翻譯出版,有力地推動了邊疆民族問題的學術研究。
其三,明清檔案成為地方和行業文化建設的特色元素。明清檔案為社會各界編史修志提供了大量原始資料,為各種明清古跡古建的維護修繕提供了真憑實據,為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打造了一張又一張個性鮮明的“文化名片”。
其四,明清檔案成為公眾品味歷史文化的長廊。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堅持對公眾免費開放利用。近20年在全國各地陸續舉辦30多項專題展覽,傳播了傳統文化,讓公眾領略到皇宮珍藏。我館曾以走出戲說、走近真實為主旨,集體創作了28集文獻紀錄片《清宮秘檔》,面向大眾普及歷史知識。
其五,明清檔案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明清檔案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代金榜、皇室玉牒、滿文秘本檔等分批入選世界記憶工程,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迄今我館已接待30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前來利用研究,並與10多個國家的文化機構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合作。明清檔案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帶和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