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8日07: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相關閱讀】 張首映:學問以問為主
近讀理論報刊,收獲頗豐。觀念的世界,大開眼界﹔抽象的氣息,沁入心脾。
也感到有的文章玄奧晦澀,繞來繞去,雲裡霧裡,似乎“此‘論’隻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有的像豪華月餅盒,月餅還是那幾塊,包裝奢華嚇死人﹔有的像白開水,干淨透明,見解見不著,創新找不到。
怎麼辦?想到把理與論分拆,掰開看看。
打開來看,理是內容,論是形式﹔理似糧食,論似碗筷。《論語》一萬五千多字,影響中國2000多年。按現在的理論邏輯,它算“裸論”,既無大小前提,也無條件陳述﹔既無形式邏輯,更無數理邏輯,標點都由后人添加。但它卻有理,有的是哲理,有的是道理,有的是真理,有的是至理。這樣的“裸論”,流芳百世。當然,它產於先秦。現代理論沒有思辨不行,沒有邏輯不行,就像吃飯不能沒有碗筷。但是,僅有碗筷,沒有糧食,碗筷再多,何以充飢?隻好用筷子敲碗口,越敲越餓。理論僅有邏輯,僅有為論而論的邏輯,隻能讓人感受“哲學的貧困”、“思想的飢荒”。內容為王,內容決定形式,這一定理是理論研究者的共同遵循、從業守則。形式反作用於內容,也是定理,但要看情況﹔如果把反作用當作決定作用、替代作用,理論就會變質變味,走向形式主義。
理是主體,論是輔助。今年四川蘆山地震,給一共識:主體建筑決定裝飾裝修。鋼筋水泥構建的高樓,有的簡單裝裝,七級地震,巋然不動﹔磚瓦結構的老舊矮房,有的裝修精美,地震一搖,轟然坍塌。理與論的關系亦然。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1867年出版至今,近150年,連同后面兩卷,被稱為人世間最偉大的一部鴻篇巨制。它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敏銳洞察,對當時歐洲經濟運行的悉心考察,對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等的運用發展,對約200萬字宏大敘事的“超一流”把控,代表人類智慧的精華,成為工人階級的“聖經”,令眾多諾貝爾獎得主服膺,更令我等頂禮膜拜。這座以真理建構的“摩天大樓”,堅挺百余年,再過幾百年也不會倒!反之,憶及“文革”中的理論文章,有的邏輯嚴整、文辭漂亮,“論”得頭頭是道,但“理”不通,一遭遇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就如同裝修不俗的老舊矮房,一震即潰,遑論“放之四海而皆准”!
理主創新,論是工具。意識、思想、觀念等,隨時代變化起舞,應社會脈搏跳躍,富於活力。18世紀、19世紀的歐洲,理論更重思維邏輯﹔20世紀及以來,更重想象和科學。20世紀有過科學哲學的繁榮,愛因斯坦、波普爾、庫恩、海森伯等,在各自領域卓有建樹,對科學哲學甚至思維邏輯作出巨大貢獻。他們和我國的錢學森等多次號召人們開放大腦,開啟直覺,激發原創。這提示人們,把創新活力從邏輯模塊或“工具理性”中解放出來,悟透宇宙是無限的,地球是轉的,世界是動的,研究對象會變,邏輯論証有彈性﹔發揮想象力,重構它們,或建構、解構它們,從實事中求是,在務實中求真,就能激活創新,推動科學發展。若能像科學哲學家們那樣,科學創新、哲學創新與思維范式創新“三箭齊發”,富了自家地,肥了人家田,利己益人,不亦樂乎!
分拆是“技”,合一是“道”。理與論、思與辯,或魂與體、靈與肉,原本一體。不妨去偽存真,去玄存理,去浮存實,矯枉返正,推陳出新,讓它們更加和諧、更加健壯地統一起來,協調前進,入腦入心。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18日 07 版)
(作者系人民日報理論部主任)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者文匯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