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實施后
政策聚焦:6城市養老院調查記
本報記者 賀林平 吳 勇 王明峰 趙子斌 王偉健 呂紹剛
2013年07月18日07: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探訪老人的子女多了嗎?

子女:“不是怕犯法,而是良心發現”

記者在廣州市採訪發現,這兩天來養老院探望老人的年輕人明顯增多。比如廣州友好老年公寓,6月4個周末8天平均每日1200人次,7月第一個周末兩日平均每天1580人次。

魏婆婆今年69歲,5年前因患有老年痴呆症,住進廣州壽星大廈愛星院。魏婆婆的大兒子葉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有三兄弟,平時大家各忙各的,都說忙,沒時間去養老院看母親。“這次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實施后,我就和兄弟們商量好了,規定每周至少一個人去養老院看母親,輪流探望,過年過節就全部一起去陪。”“不是怕犯法,而是良心發現!”葉先生坦承,新法出台之后,看到相關報道,他們幾兄弟很受觸動。

但在石家庄鬆鶴園老年公寓,楊素認為子女探望老人情況的變化並不明顯。鬆鶴園住著100多位老人,楊素說:“如果說有一點變化,就是之前偶爾會有老人跟我們說,想孩子了,讓我們打電話叫他們來,這段時間基本沒這種情況了。”

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益壽園老年公寓接待室,工作人員曾培仙拿出一本探親家屬登記冊,冊子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家屬探訪記錄。“7月份的探訪人數基本上和之前持平,‘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了,並沒感覺到探望老人的子女數量明顯增多。”曾培仙說。

呼和浩特社會福利院專門收養 “三無”人員和家庭無力照顧的孤、殘老人。雖然住著200多名老人,但兒女前來探望的卻寥寥無幾。院長張新生表示,福利院目前有兒女的老人僅佔5%左右,家庭沒有能力贍養老人,即使福利院打電話催促兒女前來探視,也起不到效果。

法律約束力不夠強?

養老院:維護親情靠的不是法律

作為一名養老機構的負責人,楊素表示支持“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幾年前,我們這確實有過子女把老人送進來就不管的現象,我們幾次打電話,要麼不接,接了也是冷言冷語。最過分的是有的老人臨終通知子女,子女都找理由推脫。有了明確法律條文,不僅是對我們從事養老工作的一種支持,也是對老人權益很好的保護,更是對個別不孝子女的一種約束。”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康泰老人樂園的工作人員秦璽林也十分支持“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自覺看望老人的,你不說他也會來看望,不看望的,即使有法律約束也叫不來。我們在工作中還發現,經常看望老人的子女大都能夠理解我們工作,我們的工作人員跟他們很容易溝通,而半年一年也難來看望老人一次的子女常常會因為老人正常的頭疼腦熱找工作人員的麻煩,所以我們十分擁護法律的實施,兒女來得多了,我們的工作就更容易開展。”

但楊素同時也覺得,“常回家看看”其實很難界定,“怎麼算‘常’,十天半月還是半年一年?”楊素認為,子女真正應該重視的不是某一條法律,而是老人真實的內心感受。

“其實,父母與子女間真正和諧的親情關系最終靠的不是法律的保護與約束,而是建立在原本就應有的真心的互相關懷與愛護之上。”楊素說。

內蒙古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工作人員韓曉娟表示,雖然不常看望老人將違法,但在執行層面上依然有所欠缺。“由誰執法、怎樣執法等問題依然模糊。”

(責編:萬鵬、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