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系列報告會——

我國環境保護形勢與對策

2013年07月11日08: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為進一步在全社會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時代主旋律,中央宣傳部、中央直屬機關工委、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教育部、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在京聯合舉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系列報告會。首場報告9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作題為《我國環境保護形勢與對策》的報告。 

問:環境問題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請簡要介紹一下人類認識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探索歷程。

答: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發展方式、經濟結構、消費模式問題,根本上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從全球視野看,人類的認識和探索歷程,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沉痛的代價。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付出了沉痛的環境代價。英、美、日等國家曾發生震驚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

第二階段:寶貴的覺醒。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促使人類環境意識覺醒,出現過三本代表性著作《寂靜的春天》、《增長的極限》、《隻有一個地球》。

第三階段:奮起的飛躍。以1972年聯合國人類與環境會議、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2002年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等四次世界性會議為標志,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和延展。

問:伴隨著國際環境與發展事業,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經歷了怎樣的進程?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答:我國環境保護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1972年我國派代表團參加人類環境會議。1973年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環保工作32字方針。

第二階段: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92年。把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提出環境管理八項制度。

第三階段:從1992年到2002年。把實施可持續發展確立為國家戰略,制定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大力推進污染防治。

第四階段:從2002年到2012年。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路,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第五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要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近年來,尤其是“十一五”以來,我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重要變化。一是強力推進污染減排。國家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十一五”減排任務超額完成,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2012年的85%,燃煤電廠脫硫機組比例由14%提高到90%。二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2008年以來,環境保護部拒批332個、總投資超過1.1萬億元的“兩高一資”、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等項目。三是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發布環境空氣質量新標准,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重金屬、化學品污染等環境問題有所緩解。四是深化污染防治。全國七大水系好於Ⅲ類水質比例由2005年的41%提高到2012年的64%﹔劣Ⅴ類水質比例由27%下降到12.3%。有效保障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期間的環境質量。五是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力度。中央安排農村環保專項資金135億元,支持2.6萬個村庄開展環境綜合整治,5700多萬農村人口受益。六是全社會環境保護意識明顯增強。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更加重視環境保護,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和參與環保的氛圍更加濃郁。

問:我們也注意到我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如何准確加以判斷和把握?

答: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中集中顯現,呈現明顯的結構型、壓縮型、復合型特點。老的環境問題尚未解決,新的環境問題接踵而至,環境質量改善與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不小差距。

PM2.5問題引起公眾普遍關注。按照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准,全國70%左右的城市不達標。今年年初,受極端不利氣象條件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長時間、大范圍、重污染霧霾天氣。

水污染問題依然突出。2012年,十大流域中劣Ⅴ類水質比例佔10.2%,61個重點湖(庫)中24個劣於Ⅲ類標准。地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不達標,農村仍有2.98億人飲水不安全。

生態保護和農村環保亟待加強。生態系統退化,水土流失嚴重。全國近60萬個行政村大部分沒有環保基礎設施,每年產生生活污水90多億噸,生活垃圾2.8億噸。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農業源排放的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分別佔全國排放總量的44%、57%和67%。

環境風險不斷凸顯。全國排查的4萬多家化學品企業中,12%距離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不足1公裡。電子廢物、工業廢物、醫療廢物和危險廢物產生量持續增加。

問:造成我國目前環境形勢嚴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我國環境形勢嚴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唯GDP的政績觀尚未得到根本扭轉。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環境保護仍處於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 

二是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的環境壓力日趨強化。我國粗放工業模式尚未根本改變,產業結構重型化特征明顯。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能源、鋼鐵、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主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消費結構快速升級,不可持續的消費行為日益盛行。如果不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勢必帶來更大的環境壓力和生態風險。

三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環境壓力進一步加大。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社會要求我國承擔更多環境責任的壓力日益加大。我國對外產品出口承擔了巨大的生態環境逆差。

四是環境管理體制不順、能力支撐不足和法制不健全問題比較突出。一些制約環保事業發展的體制問題依然存在,環保隊伍薄弱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環保監管力量與日益繁重的環保任務越來越不適應。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需加修訂,“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

下一頁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