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名師”與“名校”怪象
一些“名校”壟斷了巨大的教育資源,正在成為“財團”,有的利用公辦教育資源大搞“分校”,有的甚至還涉足房地產,逼迫得許多“弱校”舉步維艱。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許多中學在打造“名校”和“名師”過程中,出現了系列變味的怪象,成為“應試教育”的強力推手,擾亂了正常的辦學秩序,嚴重阻礙著素質教育的推行。
“名師”是這樣“煉成的”
近年來,在異化了的教育理念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名師”趨之若鹜,生怕孩子進不了“名校”、遇不到“名師”。然而,有業內人士透露,當下不少“名師”是這樣“煉成的”:
——生源定成敗。一些學校設立“火箭班”,在百姓眼裡凡是此類班級的老師便是“名師”。事實上,很多老師不是因“名”而教尖子班,而是因教了尖子班才“成名”。這些班級的學生成績優秀,誰教他們誰成名。
——補課揚名聲。補課越火爆的教師越容易“成名”,因在校外輔導班接觸的人多,補課教師獲得了廣泛的自我推銷的機會,加上廣告叫得響,甚至平庸的教師也會在一夜之間被譽為“名師”。
——分數來助威。高考、中考成績公布后,教育局和學校往往會張榜渲染,因一次成績而“成名”的教師不在少數。很少有人分析成績背后的緣由,多數人只是看表象,學生考試分數決定教師地位已成普遍現象。
“說穿了,現在想成為‘名師’很容易,要麼多帶尖子班,要麼多辦補習班,要麼大肆做宣傳。”呼和浩特市一位“名校”校長坦言,許多勤勤懇懇育人教書的好老師卻難以“成名”,如今許多“名師”的教學“法寶”是“題海戰術”,他們無論是在校內授課還是在校外補課,都要給學生布置海量的練習題,讓學生反復寫內容雷同的作業。
“前些年的名師都是憑著多年的教學經驗,自己積累編寫一套習題集,按教學進度給學生留作業。”一位校長說,如今五花八門的教輔材料層出不窮,老師們不再研究教科書,主要靠信手拈來的“題庫”給學生布置海量作業,“老師很輕鬆,孩子遭大罪”。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育的真諦在於老師的人格感召與真知的傳承。”這位校長說,最可惡的是個別“名師”上課“留一手”、課外反復補,下課留習題、課堂對答案。
目前,不少“名師”已染上“補課癮”。有的在補習班裡講新課,有的甚至在考試前為補課生“猜題”以“提分”,逼迫更多的學生前來補課。在內蒙古的一些中心城市,校外補習班一節課收取每位學生100元至200元費用的現象並不鮮見。有業內人士透露,不少“名師”一年的補課收入就“能買一套房子”。
教育專家認為,上述“名師”現象嚴重擾亂了教育秩序,敗壞了師德形象,同時,助推了“擇校熱”,摧殘了學生健康,加重了家長經濟負擔;一旦均衡生源、平行分班,這些“名師”便會大現“原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