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確把握五大建設的內在關聯--理論--人民網
人民網

准確把握五大建設的內在關聯

葛茯苓

2013年07月10日13:44    來源:安徽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在這個總體布局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互為條件、相互促進,彼此形成了內在的互動關系。

經濟建設是基礎。經濟建設的要求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提高到新的水平。經濟建設的成果表現為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進步,能夠為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更是整個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它不僅影響著人們的政治關系、政治意識、政治行為和整個社會的政治制度等,也制約著社會的教育、科學、文化發展水平以及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對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思想,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科學發展觀統領下的經濟建設,最基本的是要落實“五個統籌”,並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牽引,努力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目的,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政治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的要求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展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它為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提供堅實的政治保証。沒有民主政治建設,就不可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創造性,就沒有一個以健全法制為保障的發展環境。民主政治建設搞好了,實施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才能有可靠的保証。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僅體現為不斷完善的制度規范,也表現為不斷提升的政治倫理﹔不僅體現為井然的政治秩序,也表現為人們普遍享有的民主權利和平等關系﹔不僅體現為社會管理者政治上的高素質,也表現為社會成員對人類現代文明基本原則的尊重和崇尚。

文化建設是靈魂。文化建設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的精神成果的總和,表現為人類思想道德和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文化建設搞好了,人們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才能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提供思想保証、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加強文化建設,最重要的是要著眼於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並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為著眼點,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大力培育文明風尚,大力推進文化創新,使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充分釋放、文化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使當代中華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社會建設是樞紐。社會建設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提供有利的社會環境和條件。社會建設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具有統合功能和輻射作用,與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連,是促進經濟發展、保持政治穩定、發展精神文明的重要紐帶,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社會建設水平的提升必將有力地促進和帶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優越性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來。加強社會建設,最根本的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不斷完善社會整合機制、社會管理機制、社會保障機制、利益矛盾協調機制、社會危機處理機制,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上。

生態建設是保障。生態環境利益是影響國家經濟、政治核心利益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生態文明建設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提供堅強保障,是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來觀察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關系,不斷克服人類活動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我們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作者單位:安徽省軍區政治部)

分享到:
(責編:姜萍萍、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