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學習十八大報告 貫徹十八大精神

魏禮群: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體制 

2013年07月08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是加強社會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放在突出位置,第一次把加快形成社會管理體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和社會管理機制等概括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體制的基本目標任務。這是對近年來我國社會體制改革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成果的新升華,對於推動社會體制改革、加強社會建設、促進社會現代化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社會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基本任務和重點工作

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從根本上說就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體制。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可以說,這“四個加快”就是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和基本要求,它們之間既密切聯系,又各有側重。社會管理體制側重於明確各類社會主體作用,保持社會關系協調、富有活力、有序運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側重於滿足公眾基本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側重於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社會管理機制側重於社會全過程重要環節的調節、治理。這些方面構成了新型社會體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支柱。

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是加快社會體制改革的根本任務。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會管理體制作出新概括,將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提升為“社會管理體制”,並把“法治保障”納入社會管理體制,形成了社會管理體制有機聯系、密不可分的科學布局。概括地說,黨委領導是核心,應發揮各級黨委在社會管理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政府負責是關鍵,各級政府應切實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明確部門責任,健全職責體系,培育社會組織,創新公共政策體系﹔社會協同是依托,應發揮各類社會團體、社會組織、社會單位的協助配合作用,特別是支持和促進社會組織體系發展,健全基層服務和社會管理網絡,推動社會管理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公眾參與是基礎,應發揮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形成社會治理人人參與、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法治保障是基石,應發揮法治在社會管理中的保障作用,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把社會管理納入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加快社會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政府主導,就是明確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中的主導作用。應建立中央統一領導、地方為主、統一與分級相結合的基本公共服務體制,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增加公共財政投入。同時,積極探索政府與企事業單位、各類社會組織和城鄉社區自治組織在社會管理中有效銜接與良性互動的體制,著力創新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推進公共服務供給多元化、多樣化。覆蓋城鄉,就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對象覆蓋全體人民,著力編織覆蓋全社會、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網,使人人共享基本公共服務。可持續,就是立足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著眼長遠、循序漸進。

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是加快社會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黨的十八大充分肯定社會組織在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並為加快形成現代社會組織體制指明了方向。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社會的關系,處理好政府管理與社會自治的關系,尊重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運行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此,一是實行政社分開,即行政權力與社會自治權利分開。同時,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體制改革。政府要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二是實行權責明確,通過法律明確規定社會組織的權利和責任,權、責、利相統一、相對等。三是實行依法自治,以法律為自治准繩。應根據我國社會發展需要,借鑒國際經驗,加快培育和規范發展各類社會組織、社會企業,尤其是公益類、服務類、慈善類社會組織,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新型城鄉社區組織,給社會組織以更充分的信任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是加快社會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源頭治理是治本之策。應將社會管理的關口前移,樹立民生為先、服務為先理念,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動態管理是化解之策。應建立健全訴求表達、矛盾調解、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機制,及時發現和化解社會矛盾,保持社會平穩有序運行。應急處置是保全之策。應加強應急能力建設,圍繞提高預知、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能力,建立主動防控和應急處置相結合、傳統方式和現代手段相結合的公共安全體系,及時有效應對和妥善處置突發事件。

下一頁
(責編:萬鵬、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