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俄羅斯文化的歷史變遷
2013年07月04日13:4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文化開始轉向東方

俄羅斯的歷史,在接受東基督教240年之后,又迎來了一個轉折點,即東方蒙古的入侵。蒙古“游牧帝國”對俄羅斯的殖民統治又恰好是240年。韃靼蒙古的統治(1240—1480年),不僅改變了俄羅斯的歷史方向,也改變了它的文化取向。東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使俄羅斯文化不再是單一的、基督教的西方文化,而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文化體。

韃靼蒙古240年的統治,使東方文化大量涌入俄羅斯文化中,這種文化滲透包括——制度滲透:蒙古式專制的滲入,極大強化了原來的拜佔庭專制制度,使俄羅斯的專制具有了歐亞(東西方)兩種專制形式特點,使這兩種專制形式找到融匯點。俄羅斯政治制度的東方化,還包括驛站制度、戶籍制度、賦稅制度、軍事制度、行政組織制度以及思維觀念的東方化等。語言滲透:大量的蒙古語言滲入俄羅斯語言中,如俄羅斯的錢、稅、海關、公家、驛站、驛務等詞都來自蒙語。生活習俗滲透:如服飾的改變,俄羅斯人穿上蒙古人的靴子、長袍、圓帽,生活習俗上也大量採用蒙古人習俗。國家意識的滲透:蒙古統治讓俄羅斯人有了一種強烈的恐懼外來族入侵意識,為抵御入侵,就要追趕發展,這使俄羅斯形成一種長期追趕發展、超越發展的“動員性”社會意識。

蒙古統治在文化上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切斷了俄羅斯與西方和拜佔庭的文化聯系,俄羅斯的文化開始轉向東方。從此,俄羅斯文化不僅具有基督教歐洲的特征,也具有亞洲文化的特征。

文化逆轉西方

蒙古統治的另一個后果是催生了莫斯科公國的誕生。莫斯科公國是今天俄羅斯國家的直系祖先,它建立在兩個文化基礎之上,一個是拜佔庭文化,一個是蒙古文化,兩種文化的結合,孕育出一種新的莫斯科文化。莫斯科公國的國徽雙頭鷹,就是莫斯科文化的象征,一面俯視東方,另一面俯視西方。

反抗韃靼的統治,促進了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俄羅斯統一國家的形成。這個過程從14世紀初大公伊凡、卡利達開始,到16世紀初大公伊凡三世完成。在這個艱難的過程中,俄羅斯東正教會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是各公國聯絡的紐帶。東正教作用的強化,說明俄羅斯國家的文化再次偏向西方。証明這一時期文化轉向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第三羅馬”理論。這一理論的發明者是東正教普斯科夫一個修道院院長菲洛費伊,他於1510年給大公瓦西裡三世呈奏折,提出世界基督教中心正在轉移的學說。他提出,第一羅馬(羅馬城)和第二羅馬(君士坦丁堡)已衰落,隻有第三羅馬(莫斯科)巍然屹立,永遠不倒,而第四羅馬是不存在的。這一理論除吹捧瓦西裡三世外,意在強調莫斯科是西方世界的中心,是古羅馬文化的正統繼承者,也是歐洲基督教正統繼承人。第三羅馬說大大提升了俄羅斯的國際地位。

到彼得一世之后的帝國時期,俄羅斯文化包括整個俄羅斯國家都徹底西化了。彼得一世的西化改革——行政改革、軍事改革、實業改革、教育改革、宗教改革等等無一不是向西方靠攏,造成的結果之一是文化分裂。俄羅斯文化的上層不斷向西歐文化靠攏,其下層(主要是農民)則固守中世紀的傳統。兩種文化鴻溝極深,造成俄國文化上下層的二元性。這是俄羅斯形成所謂“西方派”(啟蒙主義者)和“斯拉夫派”的原因。

綜上所述,俄羅斯文化雖然與西方基督教文化同出一源,但因其已融入很多東方文化的內容,自成一體,從而成為當今世界一個獨立的大文明實體。俄羅斯文化的深層結構具有既非東方又非西方的獨特二元性。正如哲學家別爾嘉耶夫所說,俄羅斯文化就像一個巨大的鐘擺,不斷在東西方之間來回擺動。

(雷麗平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歷史文化所)

(責編:楊麗娜、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