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持現行生育政策不變的其他主要弊端
1.客觀上顯著助長出生性別比大幅偏高的危險傾向
全世界公認的正常出生性別比(指每100個出生女孩所對應的男孩數)是105-106。我國上個世紀五、六、七十年代出生性別比正常,八十年代初開始偏高,從1982年的107.1快速上升到2000年的116.9 與2010年的121.2,高出正常水平16個百分點!
我國執行一孩半(即隻允許獨女戶生二孩)政策與在晚育前提下普遍允許生二孩政策地區的2000年出生性別比分別為124.7與109.0。客觀現實數據令人信服地說明:在全國52.9%人口中執行的一孩半政策[4]客觀上助長了出生性別比嚴重偏高。政府的一孩半政策實際上是在告訴群眾:生女孩的價值遠遠夠不上生男孩,需要再生一個;而生一個男孩價值兩個女孩,不必再生了。這一 “心理暗示導向作用”的政策影響使本來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觀念更難消除,很多農民利用普及的B超技術做產前性別鑒定,流產女嬰。我國一孩半政策地區有19%一胎女孩夫婦做性別鑒定與流產女嬰保生二胎男孩﹔而二孩政策地區這一比例隻有4.6% 。[5]
在一孩半政策下,很可能做性別鑒定、流女保男的一孩生了女孩的夫婦(佔夫婦總數48.7%左右)被允許生二孩,而約佔總數51.3%、一孩生了男孩、不會流女保男、將對出生性別比趨於正常作貢獻的夫婦卻不被允許生二孩﹔一孩半政策本身導致二胎女孩數結構性減少,其影響佔出生性別比超常部分35%以上。[6]
現行生育政策不變導致生育水平長期大大低於更替水平 ,更年輕的婚齡年齡組人數大大少於年長婚齡年齡組,比相近年齡女性多出的年長婚齡男子到更年輕女子中找妻子的難度大大加劇!我國已發生的出生性別比偏高將使2020年20-45歲婚齡男性比女性多3000萬。[7]如保持現行生育政策不變,2020年后婚齡男性多於女性數字將高達四、五千萬,而找不到妻子的大量大齡男子中多為貧窮與素質低下者,勢必嚴重影響社會和諧與長治久安。
2.將繼續制造大量獨生子女高風險家庭, 危及社會穩定和國防安全
中年母親喪失再生育能力以后,如其獨生子女因疾病或天災人禍先於父母死亡,則形成失獨家庭。例如,四川汶川地震中死亡的青少年很大比例是獨生子女,其中很多人的母親已喪失生育能力,這些失獨家庭是何等悲慘!唯一孩子死亡的老年夫婦一方死后,另一方則成為孤寡老人,漫漫余生何其難!而現行生育政策不變方案下,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失獨家庭和失獨孤寡老人比例將越來越高,他們 失獨以后難以彌補的憂傷怨恨情緒,將嚴重危及社會和諧穩定。新華社記者調研報道,近年各地失獨家庭數量不斷顯著增加,他們“抱團取暖”,互聯網串聯,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許多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小皇帝“唯一性”,將造成心理缺陷﹔獨生子女軍人容易因為小時父母和祖父母的嬌生慣養,而形成怕苦怕累、感情脆弱、任性散漫等缺陷,較難適應部隊紀律嚴格環境,嚴重危及軍人心理素質,削弱部隊戰斗力與國防實力 。獨生子女家長們更加傾向於不讓孩子參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