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
第三,究竟什麼是社會主義?針對中國雖然已經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但仍然很貧窮,建設現代化的經驗仍然不足的現實,特別是在開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過程中,一些地方普遍出現急於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急躁情緒,在實踐中出現了急於從集體所有制向公有制過渡、從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現象,鑒於這種狀況,毛澤東開始對社會主義的內涵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他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節選)》關於社會主義建設部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進行了重要的理論探索,“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經過后一階段,到了物質產品、精神財富都極為豐富和人們的共產主義覺悟極大提高的時候,就可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了。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在我們這樣的國家,完成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艱巨任務,建成社會主義不要講得過早了。”(《毛澤東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頁。)毛澤東不僅提出了不發達的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發展階段,而且提出了“四個現代化”,這在理論上極大地發展和豐富了社會主義的思想內涵。特別是對“四個現代化”的認識,表明毛澤東不僅超越了單純從鋼產量等單項指標論現代化的認識階段,而且超越了單純從工業一個領域論現代化的認識階段。正是這些重要探索,為改革開放后逐步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以及逐步完善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特別是從追求經濟發展轉變到追求全面發展,從追求較低層次的發展轉變到追求較高層次的發展,從追求階段性發展轉變到追求可持續發展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啟迪。改革開放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從最初的實現四個現代化,轉變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轉變到全面實現現代化,正是沿著隨著實踐的深化不斷提高對現代化建設內涵的認識這樣一條認識路線一脈相承地發展下來的。
第四,在具體建設路徑上,從1958年開始,毛澤東發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6年順利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之后,毛澤東和廣大人民群眾一樣,都有一種對社會主義建設必勝的信念和積極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強烈熱情及樂觀心態。這一時期在理論上也存在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即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如何向共產主義過渡問題。當時對於這一極其復雜的問題,既缺乏深入的理論研究,又缺乏對實踐的深入探索,特別是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還沒有搞清楚的情況下,這一問題在短時期內不可能找到正確的答案。發動“大躍進”運動之后,毛澤東在缺乏科學理論支撐和扎實的實踐探索提供的科學依據的情況下,根據個別地方的探索,確定了人民公社的發展道路。1958年12月,毛澤東在八屆六中全會閉幕前夕作重要講話時指出:“人民公社的出現是沒有料到的。這是一件大事,找到了一種建設社會主義的形式,便於由集體所有制過渡到全民所有制,也便於由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全民所有制,便於辦工農商學兵,規模大、人多,便於辦很多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得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道路的探索進入一個無解的困境。1964年,原子彈爆炸成功后,毛澤東很受鼓舞,希望其他方面的建設也像掌握原子彈技術一樣,取得跨越式發展,他說:“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採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我們所說的大躍進,就是這個意思。”(《毛澤東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頁。)毛澤東的這種認識,只是一種良好的願望,但這種良好的願望隻有基於生產力發展這一根本才能獲得成功,而不是主要靠生產關系的調整。獨立自主探索現代化建設道路經歷了艱難困苦的過程,特別是在這一過程中,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和改善,一直處於貧困的狀態。這就為改革開放后首先從解決貧窮問題入手抓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深刻的歷史啟迪。經歷了近30年現代化建設道路的探索,中華民族追求富強的夢想不僅沒有泯滅,反而更加強烈執著。
來源:《讀懂中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