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左曉蕾:土地流轉改革是中國城鎮化的新探索
2013年06月27日14:51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農村建設用地制度性改革,是中國農村改革的升級版,也是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抓手之一。而我國在土地制度變革與城鎮化發展的探索與創新,也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一種新的范式,更為發展經濟學貢獻新的思想。中國的企業和投資者要抓住土地制度改革釋放的戰略機遇。

李克強總理4月3日主持召開本屆政府正式履新的國務院常務工作會議,部署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包括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健全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和流通業態、推進水利建設與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整合涉農資金,把專項資金集中起來由試驗地區的地方政府統籌使用,以提高使用效益、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九項內容。30年前,農村“包產到戶”成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突破口,今天的九項任務預示中國經濟發展新版本將再次從農村“改天換地”破土。中國經濟發展被“逼”走上了城鄉土地“置換”的改革之路。這一土地改革新思路或將成為世界上在城鎮化過程中解決土地問題前無古人的案例。

九項任務第二項提出“深化土地管理制度”。那究竟如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據人民網的報道,“深化”意味著將“實行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差別化用地管理政策。規范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逐步建立統一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嚴格農村集體土地征收管理,完善節約集約用地管理制度,創新耕地保護機制。改善農村宅基地有序退出機制。”“建設性用地流轉”,就是農村宅基地即所謂建設用地的使用權將被允許“轉讓”﹔“統一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就是十八億畝紅線不是簡單地不改變的農田耕種面積,而是全國范圍內的總量控制﹔ “創新耕地保護機制”,就是農村宅基地可通過市場化方式轉換為城市周邊的建設用地。很清楚,如果土地制度有了這樣的深化改革,將突破中國經濟改革的多項瓶頸,釋放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動力。

土地流傳將突破農民的收入瓶頸。30年前變集體生產為“包產到戶”的土地管理體制的大膽變革開啟了市場經濟改革的大幕。但接下來的國企改革,對外開放、招商引資、世界制造業中心,以及20多年平均9%以上的增長,基本以城市為中心,改革紅利輻射農村非常不充分。即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仍受到各種制度障礙,也沒能分享足夠的經濟成長。城鄉二元化,最大是收入水平的“二元化”,造成生活方式的“二元化”,土地分割造成生產方式的“二元化”。中國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是農民必須走出“低收入”陷阱。農村建設用地扭轉的基本思路,就是通過轉讓農民唯一的有使用權的“財產”——土地,使收入有顯著提高,農民將是土地扭轉的最大受益者。

傳統發展經濟學的思路是,先有城市發展和工業發展然后反哺農村反哺農業。但全世界的實踐証明,如果沒有特別的制度安排,反哺和輻射不會必然發生,雖然城市和工業的發展曾犧牲農民和農村的利益。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