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文獻記錄了政黨的興衰沉浮,見証了政黨政治的發展演變,折射了各政黨所在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歷程、國際政治發展動向和不同社會制度的發展規律。搜集、整理、編纂進而分析研究不同國家政黨文獻,對於廣泛開展政黨政治研究、一般政治學研究和國際關系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因而,國外政黨文獻是我們了解外國政黨和外部世界的重要渠道,也是洞察國際政治走向和人類社會發展大勢的重要窗口,加強國外政黨文獻編纂意義重大。
一、政黨文獻的基本概念
政黨文獻是政黨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字材料或視頻、音頻資料,主要包括政黨的章程、綱領、綱要或行動方針﹔由黨的代表大會、代表會議或黨的領導機關通過的報告、文件、決議、決定和各種意見書、建議書﹔就黨的自身建設頒布的監督、檢查工作條例、組織機構運作規則和各種程序性規定﹔就國際、國內及黨的內部事務發表的宣言、聲明、文告﹔與國家機構或其他政黨、組織、運動、團體簽訂的條約、協議、聯合聲明等各類文件﹔黨的主要領導人的報告、講話、著作、文稿及對一些特定問題的論述,等等。
現代意義上的政黨源於17世紀70年代的英國輝格黨、托利黨以及此后的美國聯邦黨和反聯邦黨。在政黨形成后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中,世界各國政黨為吸引支持者、獲取並行使政治權力、擴大在各自國內和國際政治中的影響力,往往都要制定、公布自己的章程、綱領,在各類政治活動和組織活動中發表宣言、表達觀點、制定章程,從而形成了大量文獻資料。這些文獻資料記錄了這些政黨自身的歷史和現實,反映了特定政黨興衰存亡的發展軌跡和歷史背景,是積累、傳播和繼承有關政黨知識的有效手段,也是研究政黨政治和政治體制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資料。總而言之,政黨文獻資料是研究政黨功能、結構、變革及政黨體制、政黨政治發展史,研究政黨與相關國家政治體制、政治生活乃至國際政治發展進程的關系等諸多問題的重要依據。
政黨是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現象,在絕大多數國家中長期存在並決定著相關國家的政治生態情勢和內政外交走向。政黨文獻可以反映一個政黨對不同歷史階段國內政治和國際環境的判斷和應對,也可以反映一個政黨通過自我變革和修正應對形勢變化的能力和水平,還可以反映一個政黨在處理重大問題和重大事件時的政治技巧和手段,體現一個政黨的思想方法和決策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政黨的章程、綱領、決議、文件等重要文獻的結構、內容、公布和發表的方式也不斷發生變化,這是政黨不斷適應新形勢、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
政黨領袖、特別是在相關國家和國際政治舞台上具有重要影響的政黨領袖,其講話、著作和論述等通常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現實性、預見性,具有較強的實踐指導作用,往往會對本黨、本國和國際政治發展進程產生重要影響。例如,列寧1904年發表的《進一步、退兩步》,批判了孟什維克機會主義組織路線,奠定了布爾什維克黨的組織基礎,成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理論的重要著作。又如,1938年由全聯盟共產黨(布)中央特設委員會編著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總結了1883—1937年聯共(布)建黨、奪取政權和建設社會主義三方面的基本經驗,對蘇聯時期意識形態的塑造產生了深遠影響。在蘇聯內部,該書長期作為唯一的黨史教科書,書中的每一句話都被奉為真理。在國際上,該書對當時的國際共運影響深遠,被稱為“共產主義的聖經”。該書對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延安時被列為“干部必讀”書,新中國成立后書中第10、11、12章和結束語被指定為廣大干部學習的基本教材,中國很多高校開設的“馬克思主義基礎”課程以該書為基本教材。該書為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學習蘇聯模式搞社會主義建設起了統一思想的作用。1956年,毛澤東在研究和總結中國經濟建設經驗教訓的過程中,以蘇聯經驗為鑒戒,發表《論十大關系》,提出從中國國情出發走自己的路的思想,提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方針,提出中國工業化道路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設想,對於中國共產黨八大路線的確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國共產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始。從這一點看,這一類理論著作也應歸屬於政黨文獻,它們可以體現時代主題變化,反映特定政黨所在國家的國內政治態勢、經濟發展情況、社會結構特點等許多重要問題,影響十分久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