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黨的回應:注重民生並實施政治民主改革
(一)保守黨的“去保守化”
韓國當下呼吁經濟民主和福利建設的輿論對保守政黨更加不利,因為保守黨一向被認為是資本與市場的代言人。自2003年盧武鉉政府上台,也就是民主黨連續兩次入主青瓦台之后,保守黨就已經意識到自身的危機,變得越來越重視民生。在過去10年裡,保守黨與民主黨在選舉時提出的政策越來越相似。2011年保守黨的首爾市長對“免費學生餐”提出異議,但未能得到市民的支持並因此提前卸任。
這一事件后,保守黨組建了“非常政策委員會”,主要工作就是漂白自身的“保守”色彩以迎合選民。在本次選舉中,朴槿惠無論是經濟民主化政策、福利政策還是對朝政策,其保守政黨的色彩都淡化了。保守黨的這次轉型如果能獲得成功,能在不丟失傳統支持人群的情況下獲得新的支持,那麼將有利於韓國社會的大妥協。
(二)民主黨尋求“新政治”形象
民主黨雖然有著更加注重公平與分配的形象,但在這些方面也得不到民眾的信任,因為民主黨的金大中和盧武鉉政府歷時10年卻未能在經濟民主改革中取得令國民滿意的成就。民眾們看到他們無力遏制財閥,看到政府在與財閥的斗爭中總是節節敗退。不僅如此,盧武鉉最終因為腐敗案件自殺,使民主黨也失去了“道德高地”,在2007年的總統選舉中一敗涂地。對民主黨而言,與安哲秀聯手是其重新獲得民眾好感的機會。安哲秀在參加總統選舉之前未曾涉足政界,迎合了韓國人厭倦“舊政治”的心理。他的政治主張與民主黨相似,表示願意與民主黨合作,實現候選人單一化,但條件是民主黨要進行改革,告別舊的政治生態。為了抓住這一機會,文在寅選舉團隊中“親盧武鉉”色彩的高層集體辭職,文在寅與安哲秀共同發表了“新政治共同宣言”,提出了多項經濟政治改革案。
(三)三名候選人就政治民主改革達成共識
本次大選中選民最關心的是經濟民主改革及社會福利建設,三名候選人都對此作出了承諾。但財閥在韓國各個領域的地位早已根深蒂固,改革的難度很大,福利建設受到多種經濟因素的制約,也很難心想事成。下任韓國政府雖然會著力推動經濟民主改革、改善社會分配,能取得多大成就還未可知。但是三名候選人在本次選舉中提出了相似的政治民主改革計劃,是韓國政界協商與妥協的一次重要機會。由於三人分別代表韓國左、中、右三種政治傾向,其中兩人是韓國兩大政黨的黨首,因此他們提出的政治改革方案很可能會付諸實施。這些改革方案旨在分散權力、強化對權力的監督和更多地“還權於民”。三名候選人已經就以下改革達成一致:增強總理的國務委員人事任免權以分散總統的權力﹔設立專門部門查處高級公務員的腐敗﹔增加議會選舉中代表的比例韓國議會中目前比例代表的比例是18%,美國沒有比例代表制度,德國和日本分別為50%和40%。﹔由政黨推薦國會議員候選人改為政黨組織國民投票﹔在地方議員選舉中及地方自治團體長的選舉中廢除政黨推薦候選人制度,削弱政黨中央機構的權力﹔廢除專門查辦腐敗等大案的“大檢察廳中央搜查部”,代之以“特別檢察部”,從而制約檢察部門的權力。
2012年11月23日,備受期待的在野黨候選人安哲秀宣布退出競選,理由是不想因與文在寅在聯合方式上持久的爭議帶給國民傷害。他同時希望國民支持文在寅,並聲稱不會放棄對韓國“新政治”夢想的追求。
展望2013年之后的韓國,經濟民主改革的道路可能依然崎嶇難行,但廣泛的社會共識必然會使韓國在經濟民主化的道路上比以往走得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