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重溫鄧小平的改革觀: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李海青
2013年06月24日08:36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改革要樹立辯証的穩定觀念與理性的風險意識,敢闖敢試  
  改革與發展必須有一個穩定的環境是鄧小平的一貫主張,但鄧小平並沒有把穩定絕對化。他多次指出:“強調穩是對的,但強調得過分就可能喪失時機。……總結經驗,穩這個字是需要的,但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以后還用不用這個字?還得用。什麼時候用,如何用,這要具體分析。但不能只是一個穩字。特別要注意,根本的一條是改革開放不能丟。”“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但穩定和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個問題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當,造成誤解,就會變得謹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開手腳,結果是喪失時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雖然鄧小平主要是就經濟發展而談穩定問題,但他關於穩定的認識實際上具有普遍的改革方法論意義:不能過分的追求穩定,將穩定問題泛化與絕對化,穩定最終服務於改革與發展。
  鄧小平為什麼特別指出穩定是相對的,不能將穩定強調得過分?這是因為,過分的求穩思維會影響到改革的切實推進。第一,過分的求穩會導致將穩定問題泛化與絕對化,進而容易導致對各種矛盾的消極應對,似乎穩定就意味著矛盾的取消。改革必然產生各種矛盾。實際上,矛盾的存在是任何事物與過程的正常狀態,和諧與穩定並不否認矛盾,而是以承認矛盾為前提,和諧實質上是最有利於發展的矛盾狀態,是矛盾雙方的最佳關系狀態。因此,一個社會有矛盾不可怕,關鍵是及時有效地建構矛盾協調與解決的長效制度機制。第二,在過度的求穩思維支配下,任何稍具風險的改革措施就有可能被延滯或不被採用,因為原有體制的任何改變都可能意味著新的不穩定因素的產生。這就有可能使得一些本應該改革的東西推遲改革,應該突破的東西沒有突破或很少突破。針對於此,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早就強調過:“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准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一開始就自以為是,認為百分之百正確,沒那麼回事,我就從來沒有那麼認為。每年領導層都要總結經驗,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確實,隻有破除過度求穩的意識障礙,具有敢闖、敢試的精神,才有可能除舊布新,走出一條新路與好路。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面對各種難題與挑戰,辯証穩定觀念與理性風險意識的樹立更為必要。第三,過分的求穩思維將會導致改革發展機遇的喪失。鄧小平特別強調改革發展要抓住時機。“要抓機會,現在就是好機會。我就擔心喪失機會。不抓呀,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在固化的求穩思維之下,風險稍大的做法就可能不會嘗試,改革的探索就有可能趨於保守,然而謹小慎微的做法往往會使改革機遇在猶豫不決、瞻前顧后之際喪失。而一味拖延、貽誤機遇的后果就是使難題解決的條件越來越不具備,解決問題所付出的代價與成本越來越高。從這個意義上,在准確判斷形勢的基礎上,看准時機,大膽出台有力舉措,是改革深化的必要條件。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聚焦國務院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