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郭建寧:“和”並不是沒有矛盾與斗爭
——“和”文化的基本內容與當代價值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2013年06月19日11:00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和”文化以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為價值取向,反映人們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價值追求。建設和諧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諧的文化精神,倡導和諧的價值理念,弘揚和諧的哲學思維,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從而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國夢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文化生態。

  “和”文化的基本內容

  “和”是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和顯著特征,“和諧”是中國文化的價值目標和理想追求。

  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許多關於融合、和諧、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觀念,其主要內容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實生物的辯証法,和而不同的價值觀,以和為貴的處事觀。北京有頤和園,有雍和宮,中間一個字都是和。北京有故宮,故宮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中間一個字還是和,分別講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自身心靈的淡定與平和。

  “和”文化“強調世界萬事萬物都是有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體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異相合、相反相成。由於‘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規律,因而它能夠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其內容。現在,我們所說的‘和’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蘊涵著和以處眾、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適應時代發展和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吸收中國傳統“和”文化的資源,對於建設和諧文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和實現中國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需要說明的是,“和”並不是沒有矛盾和斗爭,更不是排斥矛盾和斗爭。在中國古典哲學中,“和”與“同”是不一樣的。“同”是不包含異的,“和”不僅包含異,而且必須包含異,否則就是“同”了。“和”是承認差異、差別、乃至矛盾和斗爭的,中國古典哲學講的“和而不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就是這個道理。這就表明在國際關系中,我們既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同時又堅定不移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決不吞下損害國家利益的苦果。

  “和”文化與社會發展

  當代中國發展很快,矛盾很多,也很復雜。我們面臨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多樣化的價值判斷,多樣化的利益訴求。發展以后怎麼體現社會公正,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也是“和”文化對今天社會發展的意義所在。

  中國夢由人民來實現,人民是主體。中國夢要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和價值追求,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讓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讓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為此必須努力做到以下四個更加:

  一是更加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入手,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二是更加強調公平正義。公平與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價值取向,尤其在當前,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更加關注弱勢群體,更加重視共同富裕。要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從而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讓改革得到更加廣泛的社會支持。

  三是更加重視利益協調。改革的實質是對人們經濟政治利益關系的調整,隨著改革的深化,我國社會呈現出了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來源多樣化,利益差別擴大化,利益關系復雜化,利益表達公開化,利益沖突尖銳化的局面。面對利益矛盾沖突的新格局,必須十分注意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形成能夠全面表達社會利益,有效平衡社會利益,科學調整社會利益的利益協調機制。正確把握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體的特殊利益的關系,統籌兼顧各方面群眾的關切。

  四是更加著力改善民生。執政黨和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解決好交通、能源、住房、教育、醫療、環保、食品安全等人民群眾十分關切的民生問題,就是要使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空氣更清新,城市更宜居,人民生活更舒適。民生問題是當前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著力點、結合點和交匯點,既體現黨執政為民的宗旨,又是黨執政能力的檢驗尺度。

  總括以上四點,就是改革和發展要以人為本為核心,以公平正義為基礎,以利益協調為關鍵,以改善民生為路徑。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郭建寧專欄
· 《人民論壇》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