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記者採訪新聞當事人、相關編輯記者和專家
人民日報:“北京6000房主每人300套房”系誤讀
記者 沈小根  余榮華
2013年06月18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文記者稱文意被扭曲

專家認為專業記者應“文責自負”﹔網絡標題黨斷章取義扭曲傳播,不少微博認証媒體轉發推波助瀾

6月14日凌晨,查立收到朋友轉來的郵件,才發現自己已成傳聞“爆料人”。“所謂爆料應該是主動提供,我什麼時候爆過?”查立非常無奈,而“資深VC從業人士”這個身份,反而給這則網絡傳言的真實性增添了砝碼。

記者隨后聯系到《不要誤讀移動互聯網投資》一文作者——經濟觀察報記者沈建緣。據了解,文章雖署名為查立,但為記者採訪整理。

“我的報道通篇在講互聯網投資,查立舉的例子,根本不是網上表達的意思。”對於文章被截取幾十個字變為“熱點新聞”,沈建緣也表示失望。

查立告訴記者,《不要誤讀移動互聯網投資》一文為口述實錄,“其中涉及房子的‘套’,實為口語說法。出於尊重記者我並未提出審稿要求。如果把‘套’改成‘間’,‘房東’明確為‘中介’,也許不會有這樣的誤解。”查立說。

記者聯系轉發該網帖超2000次的一家媒體認証微博賬號,該微博負責人表示,由於採訪不到查立,微博部分內容摘自經濟觀察報的文章,他們核過原文並且做了截圖。

對此,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張志安直言不諱,盡管經濟觀察報這篇2500余字的文章裡,隻有兩句被網絡截取傳播,的確屬於“斷章取義”,但對原稿造成誤解的說法,媒體負有責任。“記者不應只是有聞必錄。具有業界公信力的專業財經媒體,應謹慎核實文章中的數據和事實,尤其是口述型採訪,更容易出錯。”

有媒介人士透露,隻要仔細看看這則傳言的日期和內容,就不難看出門道。《不要誤讀移動互聯網投資》一文於5月底刊出,當時只是專業財經網站和頻道轉載,但網絡傳言突然在6月中旬瘋傳,不僅翻出半個月前的舊聞,制作的標題多與另一則網絡熱點傳言——“劉志軍擁有300套房”有關。

“這條網絡新聞採用了標題黨的一貫操作手法——聯系熱點擊中公眾神經,抓住社會心理博取公眾眼球。”復旦大學新聞系主任張濤甫分析。

而此次事件中,一些微博實名認証用戶和媒體紛紛轉載相關消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隻有一家網站回復核過原文出處,記者給一些轉發過萬的認証用戶發去私信,截至發稿時為止,無一人回應此事。

張志安說,“大眾的社會心理就是,當信息不透明,寧可信其有。權威部門第一時間站出來回應,是應對這種網絡謠言的最佳方式。”記者多次聯系北京市住建委,截至記者發稿前,其仍未對此傳言作出回應。

(責編:萬鵬、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