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中國經濟有長達70年超常增長期
陳昕
2013年06月01日14:01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中國理論還需立足本土

《超常增長》是一本直面中國當下經濟制度運行機制的探索性著作。我們期待,更多中國的經濟學者能夠跳出西方經濟學的框框和范式,在自主建構基於中國經驗的理論體系、解釋中國發展和中國道路方面取得更多的成就。

這些年,學術界爭論比較多的一個話題是,如何看待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由於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前30年,我們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全能政府導致的經濟效率低下、官僚主義盛行使國民經濟產生了嚴重問題,甚至一度瀕於崩潰的邊緣,由此我們走向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變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實行簡政放權,努力轉變政府的職能和行為。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當然,政府職能的轉變仍在改革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加以深化和推進。但是,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否如西方主流經濟學所言,僅僅限於保護產權、解決市場的外部性問題、提供公共品和維護法制環境呢?本書的結論則不盡相同。作者認為,政府對市場經濟活動的積極引導和推動,是中國經濟最近30多年超常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的地方政府與許多市場經濟國家中的地方政府不同,具有雙重屬性,它們不但是“政府”,還是內生於經濟系統的經濟主體,具體體現於:分稅制使地方政府成為本地區經濟剩余的分享者,因而產生了推動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地方政府之間存在著廣泛的競爭,競爭產生了進步的壓力﹔中央政府給予地方政府比較廣泛的政策制定與執行自主權,加之國有資產、土地升值、地方融資平台等使地方政府擁有操作經濟發展的資源﹔地方政府在管理地方經濟的過程中,提高了管理與調控地方經濟的能力。在分析地方政府追求發展的動力時,作者指出,1994年以后實行的分稅制,在制度層面比較穩定地建立了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分享稅收的運作方式,使地方政府有了比較穩定和清晰的預期,產生了來自體制內強大而持久的追求增長的動力。作者援引張五常教授的觀點提醒我們注意,中國地方政府收入中有一部分不是 “稅”而是“租”,不僅很好地解釋了地方政府分享轄區內企業收益權的合理性及由此產生的動力,而且對於我們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地方政府的雙重屬性具有重要意義。

《超常增長》不僅對中國經濟的超常增長作出了理論上的貢獻,提出了三維市場體制、競爭性地方政府、超常投資力、超常購買力等重要的理論概念並加以論証,還對中國經濟未來的改革發展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建議。例如,為了尋找未來36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內生的、有效的、足以替代通過美聯儲實現的超常購買力,作者提出,設立綜合性的、高達數百萬億元的國家發展戰略性投資基金,實施對生態資產與戰略性資源的長期投資,為常規市場運行注入超常購買力,建設並運營最終形成的國家發展戰略性基礎資產。又如,在論述中國未來的經濟體制改革時,作者也不僅是對三維市場體制的四大支柱、比較優勢、存在的問題等作出分析,還對三維市場體制下一步的組織變革與流程再造提出了建議,包括國家基本體制的改革、政府組織優化和部門整合、建立與改善復合型國家理財體系、政府業務模式的流程再造、政府部門的人事改革等。

作為一本直面中國當下經濟制度運行機制的探索性著作,《超常增長》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如對中國貨幣金融領域的變化與運行基本沒有涉及,也未就政府資產負債管理的體制建設進行探討﹔雖然提出了分析腐敗問題的獨特視角,但對如何治理腐敗未能深入探討﹔對於像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及兩者之間的合理融合這些下一步改革的重大問題,還有待作出更加完整的理論分析,等等。但這些不足,正是中國經濟學未來可進一步研究與發展的理論空間。

我們期待,更多中國的經濟學者能夠跳出西方經濟學的框框和范式,在自主建構基於中國經驗的理論體系、解釋中國發展和中國道路方面取得更多的成就,使中國經濟學能真正立足於世界學術之林。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