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深入把握“中國夢”的思想內涵
李君如:論“中國夢”與改革開放
2013年05月27日08:05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三、深入思考和研究改革開放的內在邏輯

  語萃

  我們向人民群眾描繪美好藍圖,展望發展前景,是為了增強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但千萬不能給人民群眾以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更不宜提一些雖然符合共產黨人的理想但目前這一階段還做不到的口號。

  在改革開放與“中國夢”的關系問題上,還要深入思考和研究改革開放的內在邏輯,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過程中一系列復雜的矛盾。實現“中國夢”必定要遵循客觀的歷史辯証法,注意處理和把握以下辯証關系。

  其一,理想與實干。我們注意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中國夢”的同時,首先提出的告誡就是“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應該講,“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是從歷史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結論。比如戰國時期的趙括,隻會“紙上談兵”,以致40萬趙軍全軍覆沒,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滅亡﹔魏晉時代風流名士以清談為風尚,被王羲之砭為“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明末顧炎武談到這段歷史時把這個教訓概括為“清談誤國”。習近平總書記十分熟悉這些歷史典故和經驗,多次告誡我們要牢記此類誤國之鑒。他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進一步把這一教訓同實現“中國夢”聯系起來,更加發人深思。“中國夢”作為我們的理想,是合“理”之想,而“理”是以“實”為基礎的,“實”是實際,也是實踐,從實際出發之“理”、來自實踐之“理”、應用於實踐之“理”、自覺接受實踐檢驗之“理”,才是我們所要之“理”,才能成為我們的理想之“理”。“中國夢”作為我們的理想,是合理之“想”,而“想”不僅是“干”的願望和原動力,更要靠“干”變為現實。“理”與“實”、“想”與“干”的這種辯証關系,構成的就是理想與實干的辯証邏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我們向人民群眾描繪美好藍圖,展望發展前景,是為了增強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但千萬不能給人民群眾以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更不宜提一些雖然符合共產黨人的理想但目前這一階段還做不到的口號。也就是說,“中國夢”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理想,隻有通過堅持不懈的實干,才能變為生活中的現實。

  其二,改革與發展。講實干,最重要就是要實實在在搞改革、實實在在謀發展。在改革的問題上,不改革沒有出路,但堅持改革不是為改革而改革,更不能離開發展的任務和要求來推進改革。我們曾經說過,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標,穩定是前提。這一論斷,已經說明了改革與發展的關系。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我們積累了豐富經驗,其中一條重要的經驗是:改革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必須為破解發展中的難題服務,必須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經濟體制和各方面體制的實現形式,腳踏實地地推進。當前,我們深化改革開放,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有利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科學發展。因此,我們對改革進行頂層設計也好,“摸著石頭過河”也好,都必須從當前社會發展階段的實際特別是這個階段的發展要求出發。記得當年鄧小平在處理黨內外關於“傻子瓜子”等問題的不同看法時,就是這樣牢牢把握發展的大局,來處理改革中遇到的難題的。這些經驗,值得我們重溫。隻有從實際出發,圍繞發展的任務和要求來推進改革,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我們期盼的“中國夢”。

  其三,機遇與挑戰。在改革和發展中實現“中國夢”,必須正確認識我們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敢於抓住機遇,善於應對挑戰。黨的十六大提出,要抓住21世紀頭20年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就從根本上說明,圓夢的過程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自己的過程。但是,機遇總是與挑戰並存,而不是誰恩賜給我們的。事實上,抓機遇的過程,往往就是經受各種挑戰和考驗的過程。因此,我們在深化改革開放、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機遇與挑戰的關系。特別在今天的國內外形勢下,提出和認識這個問題,格外重要。歷史已經告訴我們,並將繼續告訴我們,除非中國人自己不爭氣,世界上誰也阻擋不了“中國夢”的實現。在改革開放中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隻有正確對待和把握機遇與挑戰等問題,我們才能不因取得偉大成就而盲目陶醉,才能不因面臨各種挑戰而盲目悲觀。為了實現我們的“中國夢”,惟有緊緊抓住今天依然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勇敢應對各種挑戰,才能將“中國夢”的美好希望變為美好現實。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責編:朱書緣、趙晶)

相關專題
·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 李君如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