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激勵了多少志士仁人為國為民,鞠躬盡瘁;鞭策過多少人應當“先憂后樂、先公后私”!“細節激活歷史,人物啟示后代”,如何勤政愛民、剛正廉潔?2013年4月8日由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中國詩酒文化協會主辦的北宋名相范仲淹研討會的舉行,對弘揚范仲淹的憂患意識、民本思想和改革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和現實意義。
中華五千年,涌現出無數志士仁人、良臣名將,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是這群星中的一顆耀眼明珠。我們這代人接觸范仲淹這個名字,大多是初中時讀《岳陽樓記》而印入腦海的,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雖不能完全踐行,但我們經常說、經常用,並一直激勵我們前行。范仲淹的一生,勤政愛民,剛正廉潔,三起三落,矢志不渝。為臣敢於直言,當官為民做主。沙場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文章世代傳誦,光耀千秋。范仲淹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我是江蘇長江北岸人,就從范仲淹重修海堤說起,談談我的感受和我們應當受到的啟迪。
為民請命,上書修堤,時刻關注涉及國家和民生的大事
范仲淹自幼苦讀,1015年27歲時中榜成為進士,不久便步入政壇。1021年,范仲淹被調往泰州海陵西溪鎮(今江蘇省東台縣附近),做鹽倉監官,負責監督淮鹽貯運轉銷。西溪鎮瀕臨黃海,鎮上荒遠情景畢竟與內地不同,范仲淹不免惆悵。然而,他很快發現,這裡有許多事情需要去做。當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經坍圮不堪,不僅鹽場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廣闊的農田民宅,也屢受海濤威脅。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萬災民流離失所。官府鹽產與租賦,都蒙受損失。為此,他上書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沿海,重修一道堅固的捍海堤堰。對於這項浩大工程,張綸慨然表示贊同,並奏准朝廷,調范仲淹做興化縣令,全面負責治堰。范仲淹的這份上書,在我們今天看來,是他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的一份重要提案。在北宋時,泰州以東瀕臨黃海、蒼蒼茫茫,至今仍可登上泰州望海樓去追思遠古滄桑。范仲淹不局限本職,不是自掃門前雪,而是把民眾和國家的利益放在心上,調查研究,“眼裡有活”,從黎民百姓的受苦受難中,發現有很多事要做,並把修海堤作為大事,上書諫言。范仲淹的這種可貴精神啟迪我們,當官做事就要為民謀福,不能得過且過,無所用心。要看民眾有什麼困難、有什麼問題要解決,看有哪些利國利民的事需要去辦。“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心為國家、為民眾,想大事、謀大事,出主意、想辦法,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努力去做為當代、為子孫后代造福的事,切勿不能變著法去搞什麼“形象工程”,勞民傷財,禍害民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