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城鎮化重在農民工市民化。人的城鎮化的過程,是農民進入城鎮就業並融入城鎮生活的過程,就是說,農民工市民化是推進人的城鎮化的核心。城鎮化要實現包容性增長,“重頭戲”是解決好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當前,實現農民工市民化到了臨界點。一方面,農民工在城鎮居住呈長期化趨勢,他們中的八成即使不放開戶籍也要留在城鎮,就是說,實現農民工市民化有很強的現實需求。另一方面,農民工長期融不進城市社會,長期享受不到應有的權利,累積了大量的社會矛盾和風險。在這個背景下,需要盡快實現有條件農民工的市民化。對於農民工市民化的具體條件,大中小城市可以有不同的標准,但這件事方向要明確、決心要堅定,爭取未來3到5年把有條件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初步解決。隨著新生代農民工規模的逐步擴大,這件事不能再長期拖下去了。
把人的城鎮化作為新型城鎮化的出發點、落腳點。一是堅持以人的城鎮化帶動工業化的轉型升級,帶動產業結構調整,由此將形成服務業發展的大環境。如果我國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明顯加快,未來10年,服務業比重有望達到60%左右,服務業就業佔比有望達到50%以上。按照這個預測,到2020年全國勞動就業人口約為9.3億,其中在服務業就業的人口將不少於4.5億。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就業人口規模的擴大,將明顯拉動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的提高。二是堅持以人的城鎮化帶動城鄉一體化。當前,我國已進入以城鎮化拉動城鄉一體化的新階段。客觀說,前些年新農村建設投入不少,但總體看成效不明顯,並且難以持久。為什麼?重要原因在於沒有把城鎮化的因素綜合考慮在內。通過人的城鎮化拉動城鄉一體化,應當成為城鎮化轉型發展的重大任務。三是推進以放開戶籍為重點的制度創新。當前,城鎮化進程中的許多矛盾和問題,大都與人的城鎮化的體制機制改革滯后相關。充分釋放城鎮化巨大的內需潛力,需要以更大的決心和魄力推進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公共服務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創新。以戶籍制度為例,我國城鄉二元分割的戶籍制度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成為橫亙在城鄉居民之間的一道難以逾越的制度“鴻溝”,並由此形成城鄉居民之間權利的不平等、享有公共資源和社會福利的不平等。對此,需要分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例如,1至2年內,剝離戶籍制度的福利分配功能,在中小城鎮全面取消戶籍制度,建立人口登記制度﹔3至5年內,除某些特大城市外,其他大中城市的戶籍制度基本放開,全面實施居住証制度﹔5至8年內,全面實行以身份証代碼為唯一標識的人口登記制度。
在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同時,需要“完善相關公共服務及社會保障制度”,盡快出台全國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解決農民工面臨的最急迫的子女教育、養老與醫療保險、基本住房保障等問題,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對接、融合。與此同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中保護農民合法權益,重在完善農村土地出讓制度。從一些地方的實踐看,需要指出的是土地不是國家無償給農民的一種福利,不能把“雙放棄”(放棄承包地和宅基地)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先決條件,更不能強制性要求農民退地。就是說,農民工的市民權利不能以土地權利換取。從法律上保障農地使用權的物權性質,在嚴格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賦予農民工對承包土地、宅基地、農房和集體資產股權更大的處置權,是實現農民工市民化的重要保障。
(作者為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