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政放權如何“放而不亂”?
政府職能轉變要求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務管好,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如何對經濟社會各方面做好估量分析及科學預測,判斷哪些該放手,哪些該加強,做到“放而不亂”,是關鍵中的關鍵。
張成福:“該放的放,該管的管”,這是個很通俗的說法 ,其核心是要理順幾個關系:第一是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凡是市場能干的就交給市場干,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政府要干那些市場干不了的事情。具體講,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要減少政府對企業微觀經濟行為的過度干預,減少不必要的審批﹔
第二是理順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原來政府包攬了大量的社會事務,現在要向社會下放權力,還權於民。這樣不僅能減輕政府負擔,還能培養公眾的責任意識﹔
第三是理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關系,下放權力,調動地方主動性,釋放地方活力,並讓地方政府的財力和責任相匹配﹔
第四是理順政府部門內部間的關系,解決職能交叉、職權不清、相互推諉扯皮等問題。
體制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與之相關的管理機制也需要改革創新,包括良好的信息機制、決策機制、激勵機制、績效評價機制、監督和約束機制,這在政府機構職能轉變中也同等重要。
高小平: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要依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社會管理規律和行政管理規律,要把握政府、市場、社會這三者關系的邏輯。這三大規律及三者關系就根本點而言,都必須服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規律。
經濟改革的內在邏輯是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改革的關鍵點就是要切斷政府直接干預企業微觀事務這隻“手”,做減法﹔社會改革的內在邏輯是政府服務社會組織,社會組織管理社會成員,改革的關鍵點就是要加強政府公共服務這隻“手”,做加法。這是大方向。按照這個邏輯、方向,我們就比較容易判斷政府對哪些事情該放掉,哪些事情該管好。
其中,在投資領域,凡是不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的投資項目,一般都可以放下去,讓投資決策者自擔風險,讓地方政府、企業和個人獲得更多的投資自主權。在生產經營活動領域,隻要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行業組織能自律管理的就不要政府審批,變事前批為事中和事后監督﹔在資質資格許可、認定和評估等領域,政府主要負責依法制定標准或評價規范,更多具體工作由行業協會、學會依法依規獨立去做﹔在工商登記和社會組織管理制度領域,降低准入“門檻”,實行寬進嚴管的政策﹔在中央財政支持地方的經費使用上,大幅度減少中央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放手讓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公共服務的實際需求用好錢,這將大大減少“跑部錢進”﹔在涉及人民生活特別是食品安全等社會民生領域,必須加強監管,出大力氣、花大價錢管住管好。在公共服務領域,政府加強資金投入,加強統籌協調,合理配置資源,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