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中國改革開放戰略決策的歷史考察分析,可以發現改革開放戰略決策是“文革”后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歷史必然,既是國內社會主義探索演進大勢所趨之歷史必然選擇,亦是國際政治經濟發展變化大勢所趨之歷史必然抉擇。歷史和人民的共同選擇,使改革開放成為改變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改革開放 戰略決策 歷史考察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改革開放,是胡錦濤建黨90周年講話中提出的“四個選擇”基本論斷之一。那麼,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改革開放?站在今日改革時代,以改革相關理論闡釋改革開放戰略決策,固然不乏精彩之論;但既言歷史選擇,則應立足史學研究視角,亦即重回歷史現場,考察梳理改革開放戰略決策歷史演進之脈絡,進而解讀歷史和人民選擇改革開放的必然性。
探索陷入困境與尋求改革新路,是中國改革開放戰略抉擇的根本動因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部在探索中不斷演進的曲折發展史,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從“走自己的路”到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可謂是走過一段艱辛的歷程。可以說,正是中共兩代領導集體探索的傳承接力,才鑄就了今日中國改革開放的輝煌。
鄧小平在1988年會見捷克總統胡薩克時曾說:“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不能丟掉毛澤東,否定毛澤東就是否定中國革命大部分的歷史。”①那麼,總結研究中國改革開放的沿革史,尤其考察改革開放戰略決策之必然選擇,則更不能“丟掉毛澤東”。因為,沒有毛澤東晚年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失誤,“文革”后的中國就不會尋求社會主義改革創新之路。對此,鄧小平曾認為:“我們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這一點要歸‘功’於十年‘文化大革命’”,“沒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政治、組織路線和一系列政策。”②
盡管毛澤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者和開拓者,探索初期,他提出要“走自己的路”,並且取得了探索的良好開局,但他帶領黨和人民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歷史進程中所發生的“大躍進”運動以及十年“文革”內亂等一系列重大失誤,卻使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陷入極大困境。
由於“文革”十年內亂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不僅整個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科教文化事業遭到嚴重摧殘,而且百姓生活亦極其貧困。針對“文革”以來黨內外對毛澤東時代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紛紛質疑,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共黨人在反思“文革”的基礎上,積極尋求改革新路,並由此開始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新探索。
正確判斷時局與頻繁出訪活動,為改革開放提供基本依據及外部動力
中國改革開放戰略決策的出台,與我黨對20世紀60∼70年代國際時局發展變化的正確判斷分析是分不開的。“文革”結束后,“國內外大勢呼喚我們黨盡快就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政方針作出政治決斷和戰略抉擇”③,這就要求我黨必須對國際時局的發展變化及其未來走向做出准確的分析和判斷。
20世紀60~70年代,以電子技術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在全世界興起,新的世界戰爭與革命隨時可能爆發的既定論斷已被打破。針對世界形勢的新變化,1977年9月,鄧小平會見日本新自由俱樂部代表,談到國際形勢時指出:“國際形勢變化很大,許多老的概念、老的公式已不能反映現實,過去老的戰略也不符合現實了。”④盡管“文革”結束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央領導集體對國際時局的發展變化做出了正確的分析和判斷,但由於“文革”十年,我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幾乎斷絕,已無法了解世界發展大勢,因而迫切需要走出國門看世界。在中共中央組織下,從1978年起,全國掀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考察出訪熱潮。據當時的國務院港澳辦公室統計,僅從1978年1月至11月底,經香港出國和去港考察的人員就達529批,共3213人。從出訪人員看,“有13位副總理和副委員長以上的領導人21次率團出訪,共到達51個國家。其中鄧小平本人先后四次出訪了11個國家。”⑤不同層級考察團出訪考察歸國后,不約而同地發出了共同的感慨:沒想到世界現代化的發展程度是如此之高,沒想到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是如此之大,沒想到西方發達國家百姓生活水平與中國相比高出如此之多!
可以說,1978年的出訪考察活動,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戰略決策出台的強大的外部推動力,它使黨和國家進一步打開了眼界,增進了對西方發達國家的了解,同時也更加堅定了向西方學習長處,開拓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道路的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