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由之路,怎麼走?
1994年,我的《生態意識論——現代文明的反省與展望》出版了。環境倫理學創建人余謀昌評價它“是國內第一本系統研究生態意識的專著”。在書中,我認為人類的生態意識應該具有強調整體、關注未來、追求和諧三大特征,並從生產、生育、消費方面提出如何貫徹生態意識的見解,比如在消費上,要提倡適度消費。
人,應該成為自然的朋友,與自然和諧共存。以此為理論基點,1996年,我主持了原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生態文明研究”,1999年出版了《生態文明論》。著名科技哲學家朱亞宗認為作為大陸第一本關於生態文明研究的著作,將“生態”概念從一般科學概念與環保概念提升到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高度,是人類文明研究的一個突破。
2003年,我和朱翔教授等撰寫了專著《生態文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所謂必由之路,就是除此無他之路。有數據表明,我國GDP以每年8%—12%的速度增長,環境損失卻佔當年GDP的8%—13%。在GDP總量位居世界前列之時,我們一些污染物的排放量也高居前列。唯GDP馬首是瞻是不可持續的。生態文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很高興地看到,我們的認識與黨和政府的認識是一致的。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我和團隊成員中標了200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生態文明發展戰略研究”。我們的研究認為生態文明反映的是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社會)關系的“和諧狀態”,“和諧”構成了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並認為應該在思維方式、經濟發展方式、科學技術、城鄉建設、消費方式、人格等層面,落實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我國生態文明發展戰略研究,最終以80萬字的著作形式結題。付梓之際,黨的十八大召開了。十八大報告用一個獨立篇章論及生態文明。落實十八大精神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主編的一套關於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的叢書正在撰寫,美麗中國評價指標體系的調研也已展開。
生態文明,誰有責?
理論不是用來束之高閣的。理論要能說服人,才能變成人的自覺行為,產生力量。生態保護人人有責,為什麼呢?因為生態破壞人人難辭其咎,難逃其害,加上生態保護人人可為,所以才人人有責。
生態文明的研究者,理應是生態文明的傳播者。我校生命科學學院,有個館藏豐富的動植物標本館,成立以來,已經接待了十多萬人次的參觀。我自己也承擔了相關課程的教學和專題講座,主持並完成了“以‘多學科交叉與開放性’行為教學為特征的環境教育模式研究與實踐”課題研究,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我校每年畢業學生有8000人以上,其中相當一部分從事教師職業。倘若我們的畢業生都具有生態文明素養,他們今后在崗位上就能夠釋放出一種類似微博的“指數傳播效應”。
生態文明的研究者,還理應成為生態文明的踐行者。我從2000年4月擔任學校校長以來,一直重視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校園建設。學校有個岳王亭景區,湖光山色,鳥語花香,自然與人文歷史融為一體,是學校投資修建的,被師生評為校園八景之首。改造以前堆滿了建筑廢料,破敗不堪。現在,它已成為學校開展環境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我們還大力推行用電改革。開始阻力大,我們堅持了下來。一算賬,好家伙,學校一年可節約數百萬元的開支。2012年學校被財政部、住建部批准為全國高校節能監管平台建設示范單位。改革節約了開支,還達到了管理育人的目的。
(本報記者唐湘岳、本報通訊員紀富貴採訪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