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許耀桐:黨務公開八議
2013年05月08日08:0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中共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權力運行公開化、規范化,完善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司法公開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在“四大公開”中,中國共產黨把自身的黨務公開名列首位,足見對黨務公開的重視。黨務公開,是政黨民主化的一個鮮明體現,尤其是作為長期執政的執政黨公開申明的主張,不但是對本黨的黨員、而且也是對社會的公民所做出的一項鄭重的政治承諾。黨務公開問題,現在已越來越引起黨員和人民群眾的關注,期待著成為民主政治建設的重點工程。本文圍繞黨務公開的話題,闡述以下八個基本看法。

1.黨務公開的性質功能

世界上的政黨無非分為兩類,一類為專制性質,一類為民主性質。作為專制性質的政黨,黨內事務保持神秘狀態,黨的首腦和少數領導成員掌握所有機密,黨的任何一項決定、行動,也都由黨的首腦或少數領導成員作出,始終保持著至上而下的單向傳達通道,其他的黨員隻需聽命服從。作為民主性質的政黨,黨務公開則是其首要標志。依據民主與自由原則,從黨的干部到普通成員,大家享有知情權的同等權利,黨內事情通過黨的各種會議討論決定。由此可見,以黨務公開與否作為衡量標准,凡是黨務神秘、進行暗箱操作的,必定可以判斷其是專制性質的或密謀性質的政黨﹔而凡是黨務公開、全體黨員能夠共同參與的,就必定可以判斷其是民主性質的政黨,而且黨務越公開、越開放,政黨的民主性就越強,民主化程度也就越高。從這一基本點出發,黨務公開具有檢驗的功能價值,對於一個能否稱得上民主性質的政黨來說,不在於它的章程、制度對於黨務公開規定的怎麼樣,而在於它在實踐中對黨務公開做的怎麼樣,取得的實際效果又是怎麼樣。能否把黨務公開的理論和制度規定應用於實際,成為檢驗政黨是否具有民主性質的試金石和分水嶺。

2.黨務公開的基本內涵

黨務,即為黨的事務﹔事務,即為事情和任務﹔公開,即是公布開放。概言之,所謂黨務公開,就是要把黨所做的事情、任務,開展的活動和管理,向全黨和黨外公布開放。這樣的公布開放,是要公布黨務的過程、結果,並接受相關的詢問、質疑。黨務公開,是世界上的共產黨建立黨組織並推進黨的發展的基本要求和一貫主張。共產黨作為民主性質的政黨組織,決定其必須實行黨務公開。黨務公開作為一個科學概念,是由中國共產黨首先提出來的。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要認真貫徹黨員權利保障條例,建立和完善黨內情況通報制度、情況反映制度、重大決策征求意見制度,逐步推進黨務公開,增強黨組織工作的透明度,使黨員更好地了解和參與黨內事務。”隨后,2007年黨的十七大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並通過《關於黨的基層組織實行黨務公開的意見》等文件,又都強調了黨務公開的重大問題。黨務公開的提出和推行,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繼承和發展。

3.黨務公開的歷史典范

在世界共產黨的歷史上,實行黨務公開的楷模典范,當屬馬克思恩格斯1847年創建的“共產主義者同盟”和1864年創立的“國際工人協會”(簡稱第一國際)。這兩個以馬克思恩格斯為創始人和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共產黨組織,堅決地貫徹了黨務公開。盡管馬克思恩格斯本人當時並沒有提出“黨務公開”的概念,但是,馬克思主義從一開始就主張黨內生活的公開化和公開性的原則,並身體力行地推動黨務公開。馬克思恩格斯所倡導和實行的黨務公開,主要包括以下十個方面:第一,黨的各級職務向全體黨員的公開開放﹔第二,黨的中央委員會向全黨作全黨活動的公開報告﹔第三,黨的各種會議議題在會前的公開開放﹔第四,黨的各項會議記錄在會后的公開開放﹔第五,黨內各項事務定期向全體黨員的公開通報﹔第六,黨內思想言論和觀點的公開開放﹔第七,黨內爭論和批評的可以公開進行﹔第八,黨內財務收支的公開開放﹔第九,黨內紀律監督的公開開放﹔第十,黨內處置不良分子、違紀分子的公開開放。

4.黨務公開的經驗教訓

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之后,果斷地推進黨務公開,在繼承馬恩黨務公開實踐成就的基礎上,又積累了新的成功經驗。列寧對黨務公開的貢獻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一是黨內重大決策應經公開討論后決定。在全黨必須遵守的決議未經通過之前,必須展開廣泛的討論或爭論,充分自由地進行黨內批評。例如,1918年在關於是否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裡托夫斯克和約》的問題上,列寧堅持召開中央和地方負責人會議,通過幾次的公開爭論和辯論,最終達成一致。二是黨內允許公開存在不同的思想觀點。例如,在列寧執政的七年間,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布哈林等黨的領導人,都曾在思想認識、政策主張等方面,多次激烈地反對過列寧。三是關於黨的領袖的產生應經過黨的代表會議展開公開、充分的討論。例如,1922年,列寧寫了《給代表大會的信》,提出當時黨的幾位主要領導人的優缺點,以便讓全黨同志選擇自己信賴的領袖,並加強對他們的監督。列寧關於黨務公開的這些措施,深得全黨的贊成擁護。但遺憾的是,在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阻斷了黨務公開的發展,破壞了馬、恩和列寧的優良傳統,致使黨務公開消失殆盡、蕩然無存。在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實踐中,蘇聯共產黨的黨務重新恢復為神秘的領域,從而改變了共產黨固有的民主性質。斯大林領導的蘇聯共產黨的所作所為,還影響了其他國家的共產黨,造成共產黨世界在黨務公開問題上的整體性倒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慘痛的教訓。今天,繼續清除斯大林在黨務公開領域殘留的錯誤認識和體制障礙,仍是亟待完成的任務。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許耀桐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