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熬夜寫作已成常態——夏春濤研究員談纂修《清史·通紀》艱辛之路
楊麗瓊
2013年05月06日11:29   來源:新民晚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二○○五年六月清史通紀組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前排左二為戴逸先生,后排右一為夏春濤研究員。

撰寫《清史·通紀》第六卷,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夏春濤的右后腦勺一度變成了“不毛之地”。記者追蹤國家清史工程的纂修進程,在主持人自評報告中看到夏春濤寫下的一段文字:“數年來,為如期交稿及書稿質量,內心一直有一種焦灼感,精神壓力很大。熬夜寫作已成常態……身體大受影響,有一年多時間患精神性脫發,頭發脫落三分之一,形象不堪。”寥寥數語,道出了撰修者對《清史》的精益求精、嘔心瀝血。

《清史》編纂是我國百年一遇的學術盛舉,參與其中的都是一流學者,夏春濤也不例外。為什麼他會寫得如此艱辛?記者日前訪問了夏春濤,請他回顧撰寫經過,以期通過他已完成二審的37萬字《清史·通紀》第六卷的“一斑”,和讀者一起窺見整個《清史》纂修的“全貌”。

1 《通紀》被視為新修清史的總綱和主線

夏春濤和《通紀》“結緣”,始於2004年9月27日。他說:“那天,戴逸老師約我到他家,跟我交待第六卷由我來主持。”此時,清史工程啟動已近兩年,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已完成了清史編纂的大量前期工作,確定了體例體裁,完成了框架設計,還建立了一個錄入上千名學者的全國清史研究人才庫。

在全新的歷史時代修史,《清史》應該有著怎樣的整體面貌,怎樣才能反映出21世紀我國歷史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圍繞這樣一些問題,兩年間,編委會在京、滬召開共280多位學者參加的3次學術研討會,在全國范圍發放調查問卷,請專家提供咨詢報告。經過一系列的調研、咨詢和反復論証,決定新修的《清史》設置通紀、典志、傳記、史表、圖錄五大部分,共94卷。

《清史·通紀》被視為新修清史的“總綱、主線”,要用九卷本、300萬字勾畫清朝的歷史全貌。夏春濤主持其中第六卷“危局”。當時他才41歲,卻早已是名家輩出的太平天國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他28歲出版《太平天國宗教》一書,此后十多年間又出版、發表了多部頗受業內矚目的相關專著和四五十篇論文。扎實豐碩的學術成果,使夏春濤36歲即晉升為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夏春濤說,編委會主任戴逸先生在全面指導《清史》工程編纂的同時,對《通紀》的撰修尤其投入心血。“他多次親自召集9個主持人開會,強調‘《通紀》在某種意義上決定整個《清史》的面貌和質量,必須不遺余力地保証質量’﹔對史實要辯証思考﹔人物不能臉譜化、絕對化,不用為尊者諱,對反面人物也要實事求是﹔可以發一些議論,但不要有長篇大論﹔要把清史放到世界史的開闊視野當中研究考察﹔史實敘述要准確,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文字要豐滿,簡明流暢生動平實。”“他還詳細提出《通紀》各卷的要點和寫作要求。”夏春濤說,“戴先生對《通紀》的悉心指導和要求,貫穿著一位有著極高學術威望和個人魅力的史學大家對歷史與現實的深入思考,成為撰寫《通紀》的指導原則。”

清史工程沒有沿襲我國自唐代以來官方設史館集中史家一起撰修的傳統。除了已退休的一位主持人,夏春濤和《通紀》的其他主持人都是兼職修史。他們分別與編委會簽訂合同,規定五年完成初稿,編委會設聯絡員定期檢查進度,根據完成情況分批撥付經費。

2 討論修改《提綱》用了三年

回顧《通紀》的撰寫,夏春濤首先想到的是“提綱”:“我這一卷提綱的起草、醞釀和修改,前后用了將近3年的時間。《提綱》的討論、修改與主持人撰寫正文同步進行。”

用3年時間“打磨”提綱,目的是要最大限度集中全國清史專家的智慧,為《通紀》設計一個最佳框架。編委會組織專家分卷研討提綱,並在完成分卷提綱的討論修改基礎上,於2007年10月在承德召開整個《通紀》提綱的研討會,“把國內研究清史、近代史的比較權威的學者全都請來了,有一百位左右。”夏春濤詼諧地說:“會上,我們主持人是靶子,人家是萬箭齊發射你的,對我們的提綱評頭論足,什麼樣的觀點都有。”

《通紀》的提綱經過了多少次修改?夏春濤說,按照編委會的說法,是三年改了五稿,“但就我這一卷而言,提綱至少改了二十稿。

編委會同時組織全國專家深入研討的,還有“康乾盛世”、“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等清史中所有的重要學術問題,以求在有著學術爭議的問題上,取得盡可能多的共識。

(責編:趙晶、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夏春濤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