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跨越”,蘇維埃國家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根本原則。列寧指出:“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使新社會制度取得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列寧在1920年底蘇俄剛剛奪取內戰勝利之時,就及時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向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並提出“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的著名論斷,制定並開始實施“國家電氣化”等宏偉計劃,以盡快把小農經濟基礎變成大工業經濟基礎,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要實現”跨越”,蘇維埃國家必須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更高級的社會形態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否定。但是,這種否定是揚棄,即在吸納了資本主義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的否定。對於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利用資本主義就顯得尤為重要。列寧深刻地指出:“和社會主義比較,資本主義是禍害。但和中世紀制度、和小生產、和小生產者散漫性聯系著的官僚主義比較,資本主義則是幸福。”向社會主義過渡必須利用資本主義。十月革命后,列寧曾設想直接過渡,內戰爆發后又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但遭到群眾的抵制使蘇維埃政權面臨嚴重危機,列寧果斷決定實施新經濟政策,提出“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要把它引導到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上去)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為蘇維埃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探索出一條正確道路。列寧提出,“要把資本主義所積累的一切最豐富的、歷史上是我們必需的全部文化、知識和技術,由資本主義的工具變成社會主義的工具”。列寧要求蘇維埃國家必須認真吸取外國的好東西,指出:“社會主義實現得如何,取決於我們蘇維埃政權和蘇維埃管理機構同資本主義最新的進步的東西結合的好壞。”為此,列寧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公式“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管理制度+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總和=社會主義”。列寧還積極推動蘇維埃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實現和平共處,並實施租讓制等對外開放政策,開創了一條有俄國特色的和平發展新道路。
要實現”跨越”,蘇維埃國家必須高度重視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列寧清醒地認識到,利用資本主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必定會給蘇維埃俄國帶來許多危險,西方的思想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攻擊言論等也會涌進蘇維埃俄國。他指出,與西方交往會“將帶來資本主義習氣,腐蝕農民。但是應該加以注意,應該處處用自己的共產主義影響加以抵制。這也是一場戰爭,是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這兩種方式、兩種形態、兩種經濟的軍事較量。”列寧提醒要警惕這種危險,必須對“和平演變”的危險給予重視。列寧堅信社會主義國家能夠取得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勝利,因為國家政權既已掌握在工人階級手裡,剝削者的政權既已推翻,全部生產資料也已掌握在工人階級手裡﹔無產階級和千百萬小農及結成聯盟,無產階級對農民的領導已有保証﹔國家的軍事力量也大大加強。因此,隻要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蘇維埃政權完全有能力挫敗資產階級“和平演變”的圖謀。
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來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它的實際運用必須隨時隨地以具體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同一定歷史階段的歷史任務、一定國家和民族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列寧是將馬克思主義同俄國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范,在蘇漢諾夫等人以“俄國的生產力還沒有達到足以實現社會主義的水平”為由否定俄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時,列寧質問他們:“你們說,為了建立社會主義就需要文明。好極了。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在我國為這種文明創造前提,如驅逐地主、驅逐俄國資本家,然后開始走向社會主義呢?你們在哪些書本上讀到過,通常的歷史順序是不容許或不可能有這類改變的呢?”既然建設社會主義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我們為什麼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達到這個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別國人民呢?”列寧以極大的理論勇氣和政治勇氣向前推進了馬克思的“跨越”理論,用新的經驗豐富了這個理論,並且領導人民贏得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巨大飛躍。
列寧“跨越”思想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毛澤東是貫徹這一理論精髓的光輝典范,他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開創了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和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鄧小平在正確總結了社會主義各國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精辟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的基本結論。”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經過艱難探索,終於找到了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