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科學理解與傳承發展地域文化——以瓊學為例
陸 丹 黃守紅
2013年04月25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圖為海南省五公祠陳列館中的蘇公祠。蘇東坡謫居海南4年,講學明道、培育人才,為中原文化的傳播和海南文化教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施乾剛攝(人民圖片)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由若干特色各異的地域文化共同構成的。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自身特色豐富與拓展著中華文化。研究、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刻內涵和思想精華,可以為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提供豐富素材,是促進文化繁榮、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的重要舉措。

地域文化的內涵

地域文化作為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態,既有地理環境意義上的自然屬性,也有歷史傳統意義上的人文屬性,包括特定區域的典章制度、民風民俗、傳統習慣、生態環境等,可以從自然地域、族群地域、經濟地域、政治地域及歷史變遷等方面加以把握。

文化在廣義上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在狹義上則指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社會制度等。地域文化也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例如,“海南文化”是一個涵蓋面非常廣的概念,不僅包括流行於海南地區的哲學、倫理、政治、法律、文學、藝術、宗教和制度等,而且包括海南的民風民俗、民族心理等所謂“俗文化”,還包括海南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歷史遺存、江山勝境、海南特產等物質文化的內容。相對狹義的“海南文化”可以稱之為“瓊學”,是指在海南歷史發展中誕生並對海南地區產生廣泛影響的、以哲學為核心的學術思想。作為學術觀念形態的瓊學,是中華傳統文化在海南的本土化和具體表現形式,在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中逐步形成、積澱和發展,並對當前的海南建設具有重要影響,是海南文化的精神內核,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歷史底蘊。

地域文化的特征

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時空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這些地域文化既有差別,又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對中華文化具有從屬性。我國所有的地域文化,都以作為主體的中華文化為思想理論基礎,都是中華文化的子文化或分支文化,因而都帶有中華文化的普遍性特征。無論徽學、湘學還是瓊學,都尊崇儒家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思想觀念,都堅持究天人之際、明修身之道、講義利之辨、求天下為公的儒家道德理想。地域文化只是在此基礎上,將中華文化的普遍性與本區域的特殊地理環境和歷史際遇相結合,突出了其中某些方面的內容﹔或者對中華文化作出了與其他區域不同的理解而顯示出本地域的特色。

形成過程具有長期性。地域文化需要一定的時間持續沉澱,才能形成區別於主體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地域文化形成過程的長期性,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瓊學的形成。瓊學的形成史,既是一部中原文化進入海南實現本土化的歷史,也是一部本土文化吸收同化並反哺中原文化的歷史。中原文化進入海南,可以分為零星階段、自發階段、自覺階段等。在漢晉的零星階段,大陸各地的漢族間或進入海南,使海南人對先進的中原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在唐宋的自發階段,統治者並未有意識地推動中原文化在海南傳播,但從內地貶謫和流放到海南的官員開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動,使中原文化對海南的影響不斷加深,在客觀上促進了海南文化的發展。海南歷史上第一位中舉的士人,就是蘇軾被貶海南期間的學生。在明代的自覺階段,統治者開始重視海南的開發,致使明代海南文教盛行、學校眾多、文化昌盛,造就了瓊學的歷史輝煌。

不同地域文化之間和而不同。長期以來,組成中華文化的各種地域文化和諧相處、共存共榮,既共同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繁榮,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質和個性。它們不會因為具體表現形態的差異而歧視或企圖消滅其他地域文化,相反,它們不僅能夠容納而且能夠不斷吸取其他地域文化的有益因素來發展自己。地域文化的發展史,呈現出本地文化薪火相傳、其他地域文化不斷被引進傳播的良好格局。不同地域文化相互融合、共同發展,是地域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比如,海南的媽祖文化雖由福建傳入,卻在海南人民心中佔有重要位置,成為兩地共有的一種文化現象。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本版頭條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