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科學理解與傳承發展地域文化——以瓊學為例
陸 丹 黃守紅
2013年04月25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又影響一方經濟、造就一方人才。地域文化可以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自覺傳承與發展優秀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積極培育地域文化自信。有效傳承與發展地域文化,需要深入理解地域文化的內涵和特質,積極培育地域文化自信。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海南由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孤懸海外,長期被統治者視為鞭長莫及的“化外之地”,海南文化的一些優秀因子也湮沒在人們的偏見和漠視之中。即使在今天,許多人對海南的理解也僅停留於旖旎風光與民俗風情,而對作為中華主流傳統文化的儒學在海南的流播、影響和豐厚積澱以至形成獨具風骨的瓊學知之甚少。當然,由於以往相關研究的匱乏,這些思想文化也未能充分散發獨特的魅力與光芒。隨著海南建設的全面深入,瓊學研究已經成為學者特別是海南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顯學。“美麗海南”不能缺少瓊學的魅力,“綠色崛起”也不能缺少瓊學的傳承。

大力保護與光大地域文化遺產。有效傳承與發展地域文化,離不開對地域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和弘揚。為此,應建設文化資料庫和數據庫,深化對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研究,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展示,鼓勵各地對古村落、古街區、古祠堂、古民居、古井古橋、名人故居、古寺廟等進行保護性開發。例如,位於海南省三亞市西部的崖城鎮,先后貶逐到這裡的歷朝官員有40多人,僅皇子、宰相和內閣大臣就多達14人,其所接收的貶逐官員之多、官階之高、名氣之重,在我國歷史上十分罕見。這些被貶謫的官宦往往具有較高的文化品格,在失去了身居廟堂的話語權后,受儒家“進退不失”傳統的影響,往往把保持與展示儒家文化當作自己的精神依托,在偏遠的海南島上傳道、授業、解惑。此外,海口的“五公祠”、三亞崖城的“聖德堂”、三亞鑒真遺跡、道教內丹派南宗創始人白玉蟾遺址等,都是不可復制的珍貴文化遺產,應進一步做好保護和開發工作。

努力實現地域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即使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也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實現現代性的轉化。地域文化的現代性轉化與創新,需要具有強烈責任感的專家學者和文化工作者來推動。大學是一個國家的精神高地,是文化發展的前沿陣地,應以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為己任,為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基於這種認識,三亞學院成立了“瓊學研究中心”,秉承充實民族血脈、建設精神家園的學術精神,積極響應中央提出的“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的號召,自覺擔當起瓊學傳承與創新的歷史使命,努力打造地域文化研究創新基地。相信在學者們的共同努力下,瓊學一定能夠進一步發揚光大,成為當代海南文化建設生機勃勃的組成部分,為海南“綠色崛起”添磚加瓦。

(作者分別為三亞學院校長、三亞學院瓊學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本版頭條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