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袁寶成:城鎮化應注意處理好六個關系
2013年04月22日13:16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東莞市在過去30多年時間裡,從一個香飄四季的農業縣,迅速發展成為一座生產總值超5000億元的現代制造業名城,全市匯集了54萬家工商登記主體、823萬常住人口,城鎮化指數達到88.7%,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道路。總結分析東莞推進城鎮化的經驗與教訓,可以從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啟示。概括來講,主要是處理好六個方面的關系。
  處理好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的關系。圍土成“城”,東西集“市”。對一座城市而言,既要有“城”、有硬件平台,更要有“市”、有產業基礎。產業發展可以促進企業和勞動力集聚,推動城市的興旺發達。東莞改革開放以來超常規的快速城鎮化,靠的就是大量承接港台等地制造業轉移,從而帶來國內外資本與勞動力的高密度匯集,30多年累計利用外資600多億美元,集聚外資企業 1.3萬家、工業企業3.8萬家。可以說,沒有產業的集聚和發展,就沒有東莞今天的城市規模和地位。這也警示我們,絕不能脫離產業去談城鎮化,過度發展房地產,甚至盲目“造城”。同時,一座城市承載力的高低,又決定著產業發展的規模、層次和質量。這方面東莞也有過深刻的經驗教訓。由於早期的城鎮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快速工業化帶動下自發推進的,因此曾經有一段時間,東莞的城鎮化水平大大滯后於工業化進程,城市形象不佳,配套不夠完善,影響了高層次的企業和人才進駐,造成了產業層次提升緩慢。新世紀以來通過大規模、跨越式的城市建設,才逐步扭轉了這一局面。特別是近兩年來,東莞按照打造創新型經濟強市的要求,進一步優化城市軟硬環境,加快重大項目、重大產業集聚區、重大科技專項建設,有效提升了城市的承載力和吸引力,一批關系城市未來的戰略性、創新型重大項目紛紛進駐。總之,產業支撐城市發展,城市助推產業升級。我們應當從東莞城鎮化的歷程中得到啟示,切實處理好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的關系,使之彼此適應、良性互促。
  處理好城市發展與原傳統行政區域的關系。學術界有觀點認為,城鎮化存在兩種值得關注的模式:一種是大城市集中擴張模式,另一種是原傳統行政區域就地城鎮化模式。東莞走的是類似后一種路徑。作為原本一個農業縣,東莞1988年才升格為地級市,而且繼續實行市直接管轄32個鎮街。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東莞從特殊的行政管理架構出發,因勢利導,採用市鎮村組“四輪驅動”招商建設的辦法,充分調動基層積極性,大力發展外源型經濟。伴隨著工業化的快速強力推進,32個鎮街都迅速實現就地城鎮化,大多數農民也在家門口洗腳上田。這種模式尊重了原來的鄉村區域,得到了原住居民的充分認同,客觀上促成了東莞組團式的城市格局,有效避免了攤大餅帶來的“大城市病”。當然也相應地出現了城市中心不突出、城市檔次不高等問題。但我們沒有為此而進行大規模的行政區劃調整,而是尊重傳統的行政區劃,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比如通過整合城區4個街道功能,採用先建新區再改舊區的方法,既實現了城市的有序擴張,提高了城市首位度,又減少了城市擴張受到的阻力。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