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劉光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文明成果
2013年04月22日13:15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以為社會主義是計劃經濟,資本主義是市場經濟,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19世紀末,西方各國進入資本主義壟斷階段以來,股份公司經營的資本主義生產,已經不再是私人生產,沒有了無計劃性。二戰以后,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制訂了經濟發展計劃,加強對經濟宏觀調控干預。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說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什麼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生產力。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逐步突破“姓資姓社”的傳統劃分與認識,逐步建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所有制結構、分配制度和宏觀調控制度。改革開放30多年來所取得偉大成就表明,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把二者結合起來,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
  企業管理文明成果。資本主義生產經歷了簡單協作生產、工場手工業生產和機器化大生產,它們採用企業組織形式作為生產載體。對於這種生產方式,主要把合理會計制度作為一切供應日常需要的大工業企業的標准,這是資本主義存在最起碼的先決條件。可以說,整個資本主義是一部建立在資本核算基礎上的經濟理性主義歷史。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了工廠制和公司制的結合,現代股份公司開始出現,並迅速在經濟活動中佔據主導地位。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現代企業普遍建立了公司治理結構和現代會計核算技術,成為現代經濟活動中最主要的主體。
  各國社會主義實踐,建立高度集中統一的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這種模式嚴重損害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企業經營效率低下,缺乏活力,難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難以實現以工業化帶動社會化和城鎮化建設的目標,普遍陷入經營管理不善的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借鑒和引進發達國家企業管理先進經驗和技術,對高度集中國有企業進行改革,建立了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
  社會管理文明成果。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推進了城鎮化建設,特別是進入到工業革命以后,技術進步極大地提高了農民養活非農業人口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促進人口向城市集中,推進專業化生產和市場分工的細化,同時也加深了人們工作之間的依賴性,極大地降低了普通市民經濟獨立的自主性。工業革命所形成大規模生產導致經濟危機頻繁爆發,加劇了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矛盾,過去依靠濟貧和住所方式提供資金小規模救濟和幫助失業窮人,已經不能滿足大規模失業的需要,迫切需要政府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有效管理,改善和保障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19世紀中后期,進入工業化中后期西方各國逐步建立了基於公平、正義和進步的社會管理制度,主要在教育、衛生、醫療等領域提供公共服務。這在社會保障方面特別突出,19世紀末,德國建立相對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開創了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20世紀前期,以英國、美國、法國等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法律手段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這導致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互助、社會救濟等社會保障制度廣泛實施。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人民公社和國有企業管理採用行政命令和長官命令,全面對社會進行管理,民主集中制受到嚴重破壞。這實際上是一種封建專制的變體,其結果加深了人們之間斗爭的仇恨,國家普遍陷入混亂的局面。改革開放后,我國重新借鑒和吸收發達國家近百年來社會管理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建立與國情相適應的社會管理制度,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顯提高,教育事業迅速發展,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管理有了長足進步。
  (作者系雲南省金融辦黨組書記、主任)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