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速為7.7%,既低於2012年同期增速,也低於2012年第四季度7.9%的增長率。這次回落,是在經歷連續七個季度GDP同比增速下滑、去年四季度剛剛有所起色后的再度回落。對此,有人“敏感”地擔心:中國經濟運行是不是不行了?是不是表明該推出新的刺激政策了?
其實,不必對經濟增速回落過分“敏感”,在中國經濟新的轉型時期,速度緩慢回落和小幅波動將成為一種常態﹔在追求發展質量的過程中,發展速度必然會受到一定影響,全社會都要提高對經濟增速回落的“承受力”。
理性看待經濟增長速度,可以給轉變發展模式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余地。因為結構調整不是很快能完成的,需要一個繼續創新的過程。比如,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靠內需拉動,在一季度的內需數據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正在提升,在7.7%的增速中有4.3個百分點,貢獻率達到55.5%。但消費數據增長卻並不盡如人意,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45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2.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增速相當於比上年同期回落2.4個百分點。長期以來,“啟動消費”都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居民願不願消費,涉及收入增長和社會保障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既需要時間去解決,也需要改革創新去實現。
中國經濟要致力於去解決這些長期的、結構性問題,就可能影響發展速度,在經濟走勢上出現慢節奏、弱復蘇、有反復的態勢。所以,對經濟增速回落應“脫敏”。這樣,我們在政策上就不會操之過急,在等待前期政策起效過程中不會快速加力,而是扎扎實實地解決一個個問題和困難,從而激活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
對經濟增速回落“脫敏”,可以緩解各級政府對GDP考核的壓力,轉向更加重視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出台有針對性的、有利於今后長期發展的宏觀調控措施,從原來粗放型的依賴投資和出口驅動模式,轉向未來的依靠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模式。通過逐步放開要素價格、放鬆民間資本進入的限制、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以及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等多重政策措施,依靠制度來增強經濟發展后勁,保証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對經濟增速回落“脫敏”,是因為放眼全球經濟,我們還是有“淡定”的理由——在世界經濟疲軟的背景下,7.7%增速不算低,隻要企業和地方政府致力於調結構、轉方式,注重“質”的發展,在站穩腳跟的基礎上著眼未來發展,我們就有信心打造出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