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渭南市臨渭區解放街道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工作人員劉靜,正在轄區內華潤萬家超市東風路店,檢查當日肉品現場公示欄的“三章兩証”。記者 姜 峰攝
原題:大部門,“大”不是目的
核心閱讀
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是本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重要內容。地方如何深化改革、跟進銜接,受到關注。
2011年11月,渭南市在陝西省率先啟動了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劍指傳統“九龍治水”式監管模式,成立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委員會。一年半下來成效初顯,也面臨問題需要繼續破解。
“像街邊常見的小型鹵肉店,‘前店后廠’式,中間拿一塊布帘隔開。”渭南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王建軍打了個比方,按照過去的“分段監管”,那麼布帘前頭就歸工商管,后頭則歸質監管,工商發現鹵肉有問題,還得移交質監部門“掀開布帘”去后面查,“多頭管理、政出多門,就會職責不清、銜接不暢、責任不實、互相扯皮”。
渭南是陝西省乃至西北地區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大市。2011年11月,按照陝西省委、省政府部署,渭南市在全省率先啟動了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試點的工作,改革劍指傳統“以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九龍治水”式監管模式,在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基礎上,組建渭南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食藥委”)。
上個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獲得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挂牌,這對渭南來說,無疑是極大的鼓勵。“我們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盡快和國家要求接軌,未來中央、省、市各級體制的對接肯定也會更順暢。”王建軍說。
“九龍治水”不如“一龍管水”
渭南市臨渭區華潤萬家超市東風路店的店面裡,隨處可見帶有FDA(食品藥品監督)標志的食品安全規范說明及提示,有的是挂在袋裝食品區的對於生產日期、保質期的溫馨提示,有的是挂在鮮肉區的對肉品“三章兩証”的當日公示,有的則張貼在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公示欄上,這些說明和提示上,還印有轄區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工作人員的姓名、電話和監督熱線,常有顧客駐足觀看。
渭南改革試點的思路,第一個特點,就是將原來的多部門、分段式監管整合為一家統一監管。“食藥委”除繼續承擔原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職能外,將農業、畜牧、質監、工商、商務、衛生等部門所負責的農藥生產經營、農藥殘留檢測、生鮮乳收購運輸、獸藥飼料經營、食品及添加劑生產、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流通等行政許可審批職能和監管執法職能進行整合,統一行使。
同時,成立市農產品食品執法監察支隊,作為市“食藥委”直屬執法機構,而各縣(區、市)成立15個食品(藥品)稽查大隊,承擔農產品、食品安全監管執法,受理群眾投訴舉報等職責。
“從2011年底改革前的245人,現在市食藥委全系統工作人員已達1915人。”渭南市“食藥委”辦公室主任魏偉說,其中包括新招考的337名大中專畢業生,還有從工商、質監、衛生等部門“換防”過來的1300多名工作人員,“採用編制劃轉方式,實現了人員優化組合,最大限度縮短了工作磨合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