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實現包容性增長必須走艱巨的改革之路,財稅體制改革已站在新的起點上。在經濟領域,財政改革要重點圍繞公共產權制度、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推動結構調整三個重點﹔在社會領域,財政改革要更加關注和改善民生,積極推進社會改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財政改革的首要前提是合理界定財政職能范圍,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財政職能的定位取決於政府職能的定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職能定位為“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自然也是財政的事權范圍。因此,財政職能應重點向以下四方面傾斜:一是國家安全和政權建設領域,重點是保障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行。二是公共事業發展領域,重點用於支持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事業發展。三是再分配性轉移支付領域,如實行各種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救濟,對欠發達地區轉移支付和扶貧支出等。四是公共投資支出領域,重點是對國民經濟有重大影響的、非經營性和非競爭性領域進行必要的公共投資,包括對公共設施、基礎設施等公益性領域的投資,對風險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投資等等。
在經濟領域,財政改革要重點圍繞公共產權制度、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推動結構調整三個重點。
我國擁有龐大的公共資源和公有制經濟。加快推進公共產權制度改革,提高公共產權收入在政府收入中的佔比,有利於全民共享公共資源收益,降低全社會稅收負擔,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應進一步明確政府間公共產權的劃分,按照公共產權條塊結構特點,盡可能使政府間公共產權的劃分細化、明確化,提高公共部門的運行效率,同時強化公共產權的預算約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