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速老齡化的嚴峻挑戰與照顧服務的嚴重短缺
目前中國老年人口已超過1.9億,並且正在以每年800萬的速度猛增,是同期人口增速的5倍多。與此同時,人口老化過程中的高齡化加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數量持續增長。據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統計,2010年末全國城鄉重度失能老年人已達1080萬,佔老年人口的6.23%,這還不包括大量需要居家照顧的半失能老人和病人,長期照顧和護理的問題已十分突出。
面對1000萬需要照護的失能老人,養老床位不僅總量不足,而且其中能用於護理的床位嚴重短缺。據民政部統計,全國近4萬個老年福利機構有床位314.9萬張,收養老年人242.6萬人。由於缺乏護理設施和專業人員,以及經營者的贏利需求等原因,僅有51.8萬張用於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也就是說,護理床位僅佔養老床位總數的16.4%。而且,不少養老機構的空床率達到30%甚至更多。例如,目前北京市的養老床位近7萬張,能為3%的本市老人提供床位,高於1.8%的全國平均水平。不過機構的空床率也增至新高,達到50%以上,不少機構拒收失能老人(有調查指出約半數機構)。拒收的原因除了缺乏護理設施和專業人員,還包括經營者降低成本、規避風險的考慮。空床率高的另一大原因,是多數老年人更願意在社區就近或居家獲取照顧服務。
以上事實說明,對於多數失能、半失能老人,無論其願意與否,他們還是要在社區尋求長期照顧。社區照顧,簡略地說是對有照顧需求者特別是老年人,提供上門護理、日間照料、托養服務以及志願者互助等多種服務,營造一個使老年居民能夠自立並提升其尊嚴的社區生活環境。其影響面波及幾千萬家庭和上億人的親屬,足見發展社區照顧是關乎民生幸福的重大社會工程。
二、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重心在社區照顧
人到老年最擔心什麼?不外是行動不便、視聽和認知能力衰退,以及有長期照護需求而家庭難以支撐等等。很明顯,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關鍵環節是如何應對失能、失智老人以及空巢老人的身心問題和長期照護問題。
應對失能和空巢老年人口,基於“421”(4個老人、1對夫妻、1個孩子)家庭的社會結構,單靠家庭已經力不從心。那麼,機構養老能否成為養老的主流?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發達國家也曾力推養老院建設,但這些建立在郊外的養老機構不僅親人探訪不方便,生活支出費用高,而且集中照顧的單調環境缺乏鄰裡氛圍,容易使老人覺得被社會遺忘。因此,那種上千張床位的大型養老院模式已不再受到青睞。即便在發達國家,機構養老所提供的床位數量也僅能覆蓋老年人口的6%。
相比之下,社區照顧由於提供了就近護理、日托、全托以及居家照顧等多功能服務,而且成本低,更受老年人歡迎,應是社會化養老的主流。近年來,發達國家力推多功能的社區照顧模式,其中日本的經驗較為成熟。其多功能的照顧服務涵蓋托養服務、日間照料和上門護理,服務內容包括入浴和康復護理、居家療養管理指導、護理用品租賃、短期入住護理和居家住宅改造等,通常是由家庭護理員和社會工作者上門探訪,提供入浴、如廁、飲食等護理以及烹調、洗衣等生活援助。照顧服務很靈活,家人出去旅游,可以把老人托付在社區托老所。為了讓從事長期照護的子女緩口氣調整一下,多功能服務還可以將失能老人接到托老所住上一段時間再送回去。日間照料和托老所還可定期開車到各家去接老人來所裡洗澡,對臥床不起、活動不便而又無人照顧的老人,每天給他們送飯或接到托老所用餐。
在中國,居家養老(確切地說是“專業化社區照顧支持的居家養老”)作為主要應對方案,也開始形成共識。國務院在2011年出台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中指出:“社區養老服務是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支撐,具有社區日間照料和居家養老支持兩類功能”。《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也指出社區養老服務的重要性。一些大城市,例如北京,已提出了注重社區養老的“9064方案”,即“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6%的老年人通過政府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