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海外學見:凱恩斯與哈耶克誰贏了?
葉雷
2013年04月01日08:0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和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是20世紀經濟學思想史中兩位著名的人物。他們的思想,不僅對過去的經濟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更有說服力的經濟思想主導之前,仍將對現在乃至將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凱恩斯和哈耶克的論爭,被稱為“歷史上最經典最著名的經濟學決斗”。曾在《倫敦時報》和《紐約太陽報》任資深編輯的美國著名記者尼古拉斯·韋普肖特,在《凱恩斯大戰哈耶克》一書中,系統梳理了這一場論爭,我們在重溫那場經典學術盛宴的同時,也審思“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應該保持在何種程度”這一嚴肅的經濟問題。

今天,人們對凱恩斯和哈耶克幾乎針鋒相對的經濟主張,已經不陌生了。凱恩斯認為,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家對投資預期沒有信心而減少投資所造成的,主張政府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有效地干預和控制﹔哈耶克則認為,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家的投資過度造成的,認為政府干預隻會損害市場發展運行的機制,因而堅決捍衛自由市場秩序的理念。凱恩斯認為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赤字和公債,擴大政府支出,增加國家投資和消費,變相主張“貨幣國有化”﹔哈耶克則認為應把貨幣的發行權交給私營銀行,私營銀行基於自身利益而提供健全的、穩定的貨幣,主張“貨幣非國有化”。

凱恩斯主張實行通貨膨脹政策,以提高企業利潤,刺激投資,擴大就業,實現經濟穩定發展﹔哈耶克則認為通貨膨脹會造成社會收入差距拉大,資產價格暴漲,最終導致更大規模的失業和經濟惡性循環,商業循環會自動恢復到充分就業。凱恩斯認為政府要加強對公共事業的投資,改善社會福利,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實行福利開支救濟﹔哈耶克則認為公共產品並不是對任何特定的需求的直接滿足,而是對某些條件的保障,從而使個人和較小的群體在這些條件下得以享有較有利的機會以滿足彼此的需求。

凱恩斯和哈耶克的論爭,在觀點上隔著一道巨大的鴻溝,終其余生,兩人始終都無法認同對方的觀點,后又通過他們熱心的弟子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和米爾頓·弗裡德曼代為辯論。在人格特質上,兩人也是迥異,凱恩斯口才和魅力過人,總能對世界描繪一種樂觀的願景,為大西洋兩岸整整一代政治家和經濟學家所接受﹔與此相反,哈耶克則一絲不苟,他頑強地逆流而上,也在市場倡導者和自由意志者中找到了支持。時至今日,經濟學界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仍然“大戰”不已。

這樣的經濟學之戰,直接讓政府決策者在兩位學者的想法之間搖擺不定,影響著世界經濟的起起落落,影響著數以億計人的生命和生計。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使得以“羅斯福新政”為代表的凱恩斯主義得以普遍實行,似乎是凱恩斯贏了哈耶克。可是,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讓世界經濟陷入“滯脹”困境,使得以“華盛頓共識”為標志的新自由主義思潮又成為制定經濟社會政策的主流價值觀念,哈耶克打了一個翻身仗。20世紀末,拉美、俄羅斯、東南亞、東歐等地區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失敗,加上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機的影響,凱恩斯主義似乎又有卷土重來之勢。

(責編:萬鵬、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