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鐵道部的撤並,使中國鐵路首次邁入自上而下的改革階段,展現了決策者極大的政治勇氣與決心——
鐵路改革,制度性障礙已掃清
人民網記者 陸婭楠
2013年04月01日08: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3月,與共和國同歲的鐵道部正式退出歷史舞台。在小修小補式的改革屢屢無疾而終后,中國鐵路終於駛入了政企分開的改革正軌。

政企分開,啟動改革——

理順鐵路與國家的關系,掃清了鐵路改革的制度性障礙

3月10日,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出台,鐵道部不再保留。其原有職能被一分為三:擬訂規劃和政策的行政職責劃入交通運輸部﹔其他行政職責由新組建的國家鐵路局承擔﹔原有的企業職責則歸入新組建的中國鐵路總公司。新一輪中國鐵路改革破冰起航。

“撤銷鐵道部,從政企分開入手改革,這是比以往都更高級別的改革,展現了決策者政治勇氣與決心。”發改委綜合運輸所運輸管理研究室主任劉斌說。

鐵道部一直被視為我國計劃經濟的最后堡壘。它統管中國鐵路的規劃、投資、建設、監理、運營以及安全,既是行業監管者,又是被監管者。這種高度集中、統一指揮、半軍事化的管理體制,保証了我國85%的木材、85%的原油、60%的煤炭、80%的鋼鐵,以及糧食、化肥、棉花等農資的低成本運輸,在應急搶險及國土開發上發揮了極大的優越性。

然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這種僵化的管理體制也暴露出種種弊端——

鐵路發展需要大量資金,社會資本卻被排斥在外。截至2012年底,鐵道部已背負逾2.6萬億的債務,資產負債率超過61%,在建項目舉步維艱。

運輸市場瞬息萬變,鐵路卻長期執行計劃價格,按計劃調度運輸,導致“一車難求”、“一票難求”與資源閑置並存,像高鐵商務座等性價比不高的運輸產品大量存在。最終,產能嚴重不足的鐵路,卻陷入了“越建設、越虧損”的經營怪圈。

鐵道部要調動地方路局的創收積極性,但又實行統收統支的資金管理體制,地方鐵路局利潤全部上繳,結果是“三個和尚沒水吃”,鐵路全行業虧損多年,服務質量一直被社會詬病。

“火車頭”還拖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后腿。2010年,我國銀行卡消費額已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三成多,網民數量已逾4.57億,而長期封閉發展的鐵路系統,直到次年才實現刷銀行卡購票、網絡購票。

此外,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監管體制,還導致鐵路系統權力尋租空間大、安全生產隱患多等弊病難以遏制。

為了破除弊病,中國鐵路也曾數次高舉改革大旗。從上世紀80年代的簡政放權“大包干”、90年代的“資產經營責任制”,到本世紀的網運分離、主輔分離、撤銷鐵路分局……這些改革無一不是轟轟烈烈開場,卻無疾而終。歸其原因,正是政企不分的制度障礙。

“事實証明,以建設代替改革的路徑是行不通的,在舊體制內修修補補的革新無法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政企分開,實行徹底的改革,是中國鐵路發展的必然。”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教授紀嘉倫表示,去年鐵路公、檢、法的順利剝離,為此輪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而撤銷鐵道部則讓此輪改革能更加順利地推進。

“過去的改革往往停留在鐵路內部,沒有頂層設計,因此‘下動上不動,動了也白動﹔下改上不改,還得改回來’。此次改革,首先撤銷鐵道部,從政企分開入手,實際上是重劃了政府與企業的邊界,掃清了鐵路改革的制度性障礙。”劉斌說。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聚焦國務院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