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習近平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談及領導者素養,引用了老子的名言“治大國如烹小鮮”。看看線上線下,已引發共鳴,注家蜂起。
先哲妙道,資政要訣,歷朝歷代為此典注解者甚多,包括一系列政治家和學問家。倘停留於翻尋故紙堆、接續作考據,難免會有“至今已覺不新鮮”之感吧。新世紀新階段,身為引領泱泱大國航船前進的執政黨,重溫老子名言,不妨參酌前賢詮釋,卻該有自己推陳出新的當下思考。由此角度解讀習近平此番“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度,絲毫不敢懈怠,絲毫不敢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的談話,或許能更完整領會其蘊涵。
“小鮮”,前人基本解釋為“小魚”。“治大國”,其復雜繁難,自非烹調小魚可比。然而,從來的譬喻,照例取兩者間某一相似點。在不可懈怠、保持勤勉這一點上,“治大國”與“烹小鮮”兩者恰恰共通哩。小魚小蝦下鍋了,就懶得料理,優哉游哉看電視玩游戲去了,那就等著焦糊吧。執政也是如此。不說其他,“中國有 13億人口,治理不易,光是把情況了解清楚就不易”。可你看呀,有些地方和部門的領導怎麼做調研來著?浮皮潦草、蜻蜓點水有之,耍大牌、過“官癮”亦有之,甚至還有被老百姓譏為“上午輪子轉,中午杯子轉,晚上裙子轉”的。懶政的結果,雙眼一抹黑,實情全不解,又何談造福一方?
力戒懈怠,還須力戒馬虎。這也屬兩者間共通且更要力戒的一點。“烹小鮮”,不偷懶是前提,不馬虎則屬要領。有的人,老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隻管將小魚和油鹽醬醋一股腦兒倒下去,心急火燎舀上盤、端上桌。針對這一種“急性病”式馬虎,當今學者南懷瑾說,所謂“烹”,是文火、細火,慢慢熬燉。這才叫“烹小鮮”,才入味。“精美的菜是要細心烹調的。”(見《老子他說》,復旦大學出版社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