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全民焦慮症,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做到“五和”——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天人和合
以“和諧”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綿延不絕,筆者將其提煉為五個唇齒相依、互為因果的方面——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天人和合,姑且稱之為“五和”理念。這五者,既有心(人心和善),有情(家庭和睦),有物(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也有境(自然萬物),是和合共存,相融共生的。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操心”,這是中國人的真實寫照,也是全民焦慮症的重要原因,破解全民焦慮症,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做到“五和”。
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當下中國,無論是窮人、富人,還是百姓、官員似乎都在焦慮,就業焦慮、住房焦慮、婚姻焦慮、職業焦慮、身份焦慮、財富焦慮……一句話,就是活得累、心不安,想得多、疑心重。那麼,解決的根本方案是什麼?應從匡正人心入手,倡導人心和善、人心和諧的道德觀。
建設和諧文化,首先是每個人都能做到人心和善,這是“五和”理念的基礎和根本,也是中國儒學的基礎和根本。以“仁”為核心的儒學,可以說是一種人學,“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和善關系。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仁”的重要原則——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也是儒家對“和善”最好的詮釋。
有關推己及人,歷史上有個流傳已久的小故事。春秋時期,有年冬天,齊國下大雪,連著三天三夜沒停,景公興致很高,歡愉地說:“下了三天雪,一點也不冷,再下幾天,就會宛如仙境了。”這時,一旁的上大夫晏子卻怔怔地望著翩翩飄下的白絮,若有所失。晏子看景公身上裹著厚厚的狐袍,靠著燒得旺旺的火爐,有意地追問:“真的不冷嗎?”景公不知就裡,點點頭。晏子借機進言:“我聽聞古之賢君,自己吃飽了要去想想還有人餓著;自己穿暖了還有人凍著;自己安逸了還有人累著。可是,君主怎麼都不去想想你的臣民啊!”一席話,說得景公無語。
家庭和睦的人生觀
中國人最重家,從來都把家庭當做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家和萬事興”是幾千年來中國老百姓的人生信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儒家傳統知識分子尊崇的人生信條,儒家“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倫中,有三倫強調的都是家庭關系,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對家庭倫理,尤其是家庭教育的重視。
當今很多國人,一提到家庭教育,言必稱歐美,好像隻有西方,才有先進的家庭教育。其實,中國的家庭教育源遠流長,古人稱之為家訓。家訓,對於今人來說,是個比較專業的說法。但在古時,卻是常用詞,因為“人必有家,家必有訓”。中國的家訓智慧,自古及今,源遠流長。《論語·季氏》記載:(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雖然這是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對孔鯉的教育,但也是一個普通的父親對兒子的教育,所以這段記載也被視為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而孔子所說的“不學詩無以言”和“不學禮無以立”則成了古代早期家訓的典型內容。家訓內容中的精華被行之於文、傳於后世,便形成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家訓文化。
講到家訓,就不得不提到曾國藩。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既備受關注也備受爭議的人物。他被稱為“晚清中興名臣之首”,又被稱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學大師與一代大儒。除卻政治上功過是非的爭議不談,曾國藩有一點卻是不論“譽之者”還是“讞之者”都極為推崇的,這就是他的家訓智慧。如今流傳下來的《曾國藩家書》則被無數有識之士譽為“千古家訓之首”,連毛澤東與蔣介石都為之信服。
曾國藩把為人處世之道、修身養性之方,直接地教導、告誡子弟,明確要求子弟為或不為,開誠布公,循循善誘,總結出來了“八德”(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八本”(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四條”(一曰慎獨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四敗”(婦女奢淫者敗,子弟驕怠者敗,兄弟不和者敗,侮師慢客者敗)。觀古可鑒今,讀曾國藩的家訓,反思當今的家庭教育的種種誤區,對我們做家長的,有著深刻的啟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