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利益已經充分多元化的今天,達成全社會性的廣泛共識已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中國改革已經到了深水區,這是多年來已經形成的社會共識。但是,一談到如何改革,立即又陷入莫衷一是的論爭之中。因為共識隻能是相對的,即使在區區三口之家中,達成真正的共識也頗為不易。中國目前的情勢是改革尚未走出深水區,而利益訴求已經高度分散化,在這種情況下,如魯迅先生所言,即使搬動一張桌子也會大動干戈,改革的深化便不能不特別依賴於政治家的洞見和意志力。
就拿1978年的農村改革來說,當時贊成包產到戶的農民干部究竟佔到幾成?未必是一個十分樂觀的數字。我清楚記得那時老家不僅許多干部想不通,一些農民同樣想不通,我的一個身強力壯的大伯,由於糧食短缺,每到過年都要到外地去討飯,可面對大集體的解散,竟也長嘆說這不是往后倒退嗎?社會上更是充滿著“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之類的譏諷。但是,正因為這一“退”,沒過幾年農民就豐衣足食了。
“文革”之后恢復高考的頭幾屆大學生已經成了國家棟梁,他們是否依稀記得當年鄧小平是怎樣拍板恢復高考的?鄧小平召集會議研究恢復中斷多年的高考,問身邊的教育部門負責人需要多長時間,這位負責人猶豫了一下,說最少得三年,因為連教師都下放到農村了,更不用說教室、教材和教育設施了。鄧小平的回答出人意料:今年就招生!先干起來再完善。鄧公在歷史轉折時刻顯示了真正改革家的氣度與風范!
我不知道那些恢復高考后頭幾年中舉的天之驕子看到這裡會有何反應,會不會想起“千鈞一發”這個成語,會不會嚇出一身冷汗,因為如果不是鄧小平的力排眾議,他們中的不少人,可能很難成為今日的社會精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