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兩會回眸)

改善民生 點亮中國夢——兩會回眸之三

人民網記者  李  剛  熊  建  智春麗

2013年03月21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投入可轉為經濟新動力

“留在最有競爭力的地方”

加大民生投入,是兩會期間出現頻率最高的聲音之一。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2012年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教育另一頭連著就業,就業問題關系千家萬戶。沒有教育就沒有就業,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何談民生?

新形勢下對民生問題要有再認識。投入是必要的,但不應將其看作成本,更不是包袱。因為民生投入可以轉化為經濟動力、發展資本。

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困難很多,過去賴以發展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廉價勞動力越來越缺乏市場,而就業這個盤子不能不穩。兩會期間,不少企業家委員指出,雖然舊的紅利在消失,但國內市場和區域開發空間廣闊,經濟結構轉型加快,科技教育整體水平提高,勞動力素質改善,資金供給充裕,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生產要素綜合優勢將長期存在。

“我們不會搬到更便宜的地方,而是選擇留在最有競爭力的地方。”3月7日,身處傳統行業的香港溢達集團主席楊敏德委員在參加政協小組討論時直言。

企業不走,就業就能留給當地。“現在有很多聲音說,我國的傳統行業特別是紡織行業已經失去競爭力。印度、柬埔寨這些勞動力便宜的國家正在替代我國在國際市場的地位。”楊敏德說,對廉價勞動力時代的離去無須擔憂。因為技工時代、專業人才時代接踵而至。我國每年畢業幾百萬大學生、工程師,讓傳統企業具備了轉型升級的好機會。

“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是需要中層管理人員的。這一批大學生現在已經當家,傳統行業轉型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楊敏德說,“所以,我們不會把企業搬走。”

就這樣,企業在獲得新紅利的同時,就業市場不會走弱,定能支撐起新一輪經濟發展,而經濟的持續發展又能創造源源不斷的就業機會。這就構成了民生的良性循環。

兩會結束后,鐘南山又回到他的日常工作崗位上,但還有許多問題一直讓他放不下心,環境污染的治理問題,醫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食品和藥品安全的問題,政府職能轉換的問題……他回到廣州后還將繼續收集這些方面的資料和群眾意見。

“本次大會,我最關注的是《政府工作報告》及代表們所談論的‘五位一體’的建設問題,包括各項民生問題,以及涉及面更廣的生態環境健康問題。”鐘南山表示,“十年后,我們的空氣污染治理將有很大的改觀,相信我們的政府和人民。隻要我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治理霧霾不會像國外一樣需要30年。”

像鐘南山一樣,代表、委員們回到工作崗位,帶著會議上的真知灼見,帶著改善民生的法寶利器,讓中國夢的實現更有底氣……

上一頁
(責編:萬鵬、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